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成为关键课题。近日,一项创新性的海水淡化项目在山东烟台正式投产,该项目通过巧妙利用电厂温排水,开创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模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厂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该项目总投资18亿元,分三期建设,每期工程日产10万吨淡水。项目充分利用附近电厂的循环冷却退水作为原水,这些温排水全年水温保持在8℃到38℃之间。通过利用温排水的余热,项目大幅降低了加热成本,特别是在冬季,有效解决了常规海水淡化能耗大的问题。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1.08亿吨的淡水资源,将显著缓解当地淡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项目一期工程采用了创新的海水淡化"串级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了核心工艺单元之间的水池和提升水泵,不仅节省了占地面积,还降低了一次性投资和运营成本。同时,一期工程达到了全厂区、全流程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标准,展现了项目在智能化方面的领先水平。
目前,全国在建的海水淡化工程产能已达60万吨。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海水淡化总产能将突破300万吨,这一数字将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日产290万吨的生产能力目标。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和产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电厂温排水的创新利用,烟台海水淡化项目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还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项目的成功投产,不仅增强了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也为全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能的持续扩大,海水淡化将在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