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石油 资讯详情
2025年石化市场产业分析:经济环境效益评估下的转型路径
 石化 2025-04-25 14:34:21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23年,我国石化全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5.95万亿元,利润总额为8733.6亿元。面对碳减排、市场需求变化等挑战,石化行业需要科学合理的转型路径,以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构建石化产业链转型经济环境效益评估体系,分析了石化行业面临的挑战、转型方向及效益评估,为行业高质量转型提供参考。

石化市场产业分析

  一、石化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能耗污碳负荷严重

  《2025-2030年中国石化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石化行业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重的问题突出。2022年,全国石化产业能耗总量为9.48亿吨标准煤,占工业能耗总量的44.4%。2016—2022年期间,行业能耗强度持续增加,与工业平均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同时,石化行业CO₂排放呈现持续上涨趋势,碳排放强度从2016年的3.02吨/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3.64吨/万元,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此外,行业污染物排放严重,废气排放量列工业领域第一,化学需氧量、氨氮以及危险废物等排放问题严峻。

  (二)上下链条衔接不足

  我国石化行业中下游深加工环节缺链断链,炼油与化工资源衔接紧密程度不足,产业链耦合程度不高。随着能源结构转型,油品需求增速放缓,推动成品油向化工原料转变成为行业升级的关键。此外,石化行业下游与应用市场存在鸿沟,科技成果实际应用转化迟缓,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产品结构矛盾突出

  石化市场产业分析提到我国石化行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前期的大宗基础产品及中低端化学品产能集中释放,而高端化学品结构性短缺。2016—2023年,高端制造产成品产值占比持续低于基础化工,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不足。乙烯作为典型的石油化工产品,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占石化行业总排放量的5.8%。同时,部分精细化工产品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如丁基橡胶装置平均开工率长期不足60%。

  二、石化产业链转型方向识别

  (一)基于经济环境效益评估的转型体系构建

  为解决石化行业转型顶层设计不足、路径不明的问题,构建了石化产业链转型经济环境效益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产业链现状分析、产品调整方向识别、经济环境效益评估三个模块,融合物质流、价值流、能源流、污碳流等方法,可阐明产业链延链、补链和强链方向,定量揭示转型带来的综合效益。

  (二)大庆市石化产业链转型方向

  以大庆市为例,其石化行业已经形成了集油气开采、炼油、化工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但产业链相对较短,生产基础通用料居多,深加工产品少。根据大庆市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及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乙烯、丙烯、芳烃等产业链的转型方向,包括乙烯–聚乙烯–茂金属薄膜,丙烯–聚丙烯–电池隔膜,芳烃–苯乙烯–HIPS–HIPS板材等产业链升级路径。

  三、石化产业链转型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通过计算大庆市建议发展产业链的利润率,结果显示,乙烯、丙烯、芳烃等产业链的利润率均在21%~93%之间。其中,丙烯–聚丙烯–电池隔膜产业链的利润率最高,达到93.0%。这表明,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产品结构调整,可以显著提升石化行业的经济效益。

  (二)环境效益评估

  在环境效益方面,评估了各产业链的CO₂排放量和固废产生量。结果显示,建议发展产业链平均碳生产率达到了0.63万元/吨CO₂。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从上游基础原料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的过程中,产品碳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下游高端产品在经济价值和碳排放效益方面具有更突出的表现。

  四、结论

  我国石化行业在提质增效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能耗污碳负荷严重、上下链条衔接不足、产品结构矛盾突出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了石化产业链转型经济环境效益评估体系,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产业联动等措施,推动石化产业链朝着经济环境双友好、基础精细共发展的方向发展。以大庆市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乙烯、丙烯和芳烃产业链升级策略后可带来较好的经济环境效益。未来,石化行业应持续聚焦本地及国内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与新兴行业的链接,提升行业竞争力,推动高质量转型。

热门推荐

石化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