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通信 资讯详情
2025年量子行业现状分析:政策力度整体偏弱
 量子 2025-04-25 10:57:39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量子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正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25年,量子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迎来关键发展机遇,我国在量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量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如市场失灵、政策支持不足等。本文通过对我国量子产业政策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量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量子产业政策现状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量子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量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量子产业的发展。自2001年起,我国相关政策已开始涉及量子产业,2001—2015年共发布政策34份,平均每年2.3份,是政策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提出,我国量子产业相关政策从2015年的4份增至2016年的8份,由此进入政策累积阶段。2016—2020年,国家共出台相关政策36份,平均每年7.2份。2021—2023年,国家共出台政策42份,平均每年14份,意味着量子产业政策进入爆发期。这些政策涵盖了量子通信、计算和测量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发展,重点在于推进量子产业的技术研发、基础研究和场景应用,积极培育量子产业发展环境。

  二、量子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

  我国量子产业政策体系中的政策工具使用多样但缺乏平衡性。供给侧政策工具占主导,共109条(占比52.4%),环境侧政策工具次之,共91条(43.8%),需求侧政策工具数量最少,共8条(3.8%)。供给侧政策工具中,技术支持(27.4%)、人才培养(10.6%)、公共事业(10.1%)等子工具使用频率较高,但资金支持(4.3%)和信息支持(0%)相对不足。环境侧政策工具中,目标规划(41.8%)和规范标准(34.0%)使用频率较高,而税收优惠(8.8%)、金融支持(8.8%)和法规管制(6.6%)相对较低。需求侧政策工具中,贸易管制(2.4%)、海外机构(1%)和服务外包(0.5%)使用频率极低,政府采购工具的缺失尤为明显。

  (二)政策作用主体协同不足

  政策作用主体覆盖广泛但协同不足。政府是量子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政策条文数量最多(123条,占比59.1%),其次是中介机构(24条,11.5%)和高校(23条,11.1%),而企业(16条,7.7%)、科研机构(11条,5.3%)、金融机构(11条,5.3%)等创新主体占比较小。这表明政策在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参与量子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可能导致企业作为研发主体和场景应用主体的能动性不足,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

  (三)政策力度整体偏弱

  政策平均效力稳步增长但整体效力偏弱。我国量子产业政策大多采用“通知”形式(80份,占比71.4%),而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较少。通知作为一种告知性文本形式,具有灵活性、快速性和操作性强等优点,但缺乏长期性和民意参与度,易导致政策不连贯、不透明,从而影响政策执行效果。从时间分布上看,2001—2016年的政策总效力呈波动上升趋势,2017—2019年有所下降,2020年之后政策总效力大幅上升,并于2021年达到最高峰(27分)。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对量子产业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但政策力度仍存在波动与不协调,政策发布部门之间的协同性不高。

  三、量子产业政策优化建议

  (一)增加需求侧政策工具使用数量

  需求侧政策工具的缺失抑制了量子产业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将量子技术产品或服务列入政府采购指导目录,通过采购量子技术产品或服务来拉动市场需求,提高量子产业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同时,支持量子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海外设立量子技术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推动量子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推广与销售,促进量子技术的跨国合作与创新。

  (二)优化供给侧和环境侧政策工具使用结构

  供给侧政策工具应继续保持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和公共事业的使用力度,同时加快推动量子技术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为相关参与者提供全面的行业信息服务。环境侧政策工具应发挥目标规划的长期激励作用,增加法规管制工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制定,加大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整合社会资本,加速量子产业的成熟和产业化。

  (三)强化政策针对性和协同性

  政策应更具针对性,尤其是对企业的扶持与促进政策,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量子产业生态,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同时,优化政策作用主体与政策工具的协同机制,充分考虑政策工具实施主体的特点,推动多主体均衡协调发展。

  量子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量子产业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具权威性、预见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措施。未来应梳理和分析现有政策,明确量子产业政策主线,增加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完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同时,理顺政策体系中不同政策工具、政策作用主体和政策力度的匹配关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克服量子产业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壁垒,推进量子产业政策落地。

  四、总结

  量子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在2025年迎来了关键发展机遇。我国在量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政策支持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增加需求侧政策工具的使用、优化供给侧和环境侧政策工具的结构、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以及完善量子产业立法建设,可以有效推动量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双碳”目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量子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各主体的协同合作,以实现量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的广泛推广。

热门推荐

量子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