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国内手机市场在政策刺激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随着"国补"政策的实施,智能手机销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2.5%的同比增长。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春节期间的政策效应,但节后市场表现开始走弱,显示出政策红利的局限性。在整体市场容量相对稳定的背景下,手机厂商正面临如何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课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手机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国补"政策自今年1月实施以来,对售价低于6000元的机型提供了补贴支持。数据显示,2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1966.2万部,同比增长37.9%;12月合计出货4690.5万部,同比增长1.9%。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在2月出货量同比增长43.8%,12月国内品牌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7%。这些数据表明,政策对国产手机厂商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尽管政策带来了短期增长,但市场表现开始出现分化。2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13款,同比下降43.5%;12月合计上市新机型同比下降9.3%。这表明厂商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在调整产品策略。进入3月后,政策效应逐渐减弱,市场面临成长压力。业内人士指出,单纯依靠补贴无法刺激市场扩容,厂商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面对政策效应的减弱,手机厂商开始调整策略。部分厂商通过完善产品体系、主攻细分市场来应对挑战。在4000元以上价位段,市场销售份额持续增长,每年销量超过9000万台,约占国内市场的1/3。厂商预计今年该价位段同比增速将超过20%,并积极布局这一市场空间。同时,价格竞争依然是重要手段,部分新品在享受"国补"后,价格较前代产品下降500600元不等。
在技术层面,AI大模型在手机端的应用成为关注焦点。厂商正在探索如何将端侧模型小型化,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涉及到感知、数据处理、用户意图识别等多层次AI能力的整合。部分厂商已经开始与供应商联合定制芯片,以提升手机运行效率,为未来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在外部环境方面,不确定的关税环境给产业链带来压力。行业观察显示,产业链对扩产和开发新品持谨慎态度,主要元器件面临涨价压力,这可能影响中低端手机品类的市场表现。不过,这种影响目前还处于阶段性,预计更大影响将在今年中显现。
总体来看,虽然"国补"政策带来了短期市场提振,但手机厂商需要从产品创新、技术突破、市场细分等多个维度寻求持续增长。在政策效应减弱、市场容量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精准市场定位实现突破,将成为决定厂商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厂商还需要在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