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租机套现”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借贷方式。然而,在看似合规的租赁外壳下,部分平台通过分期购买模式变相收取高额利息,消费者实际承担的年化利率远超法定红线。这一乱象不仅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更让许多用户深陷债务危机。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手机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调查显示,部分手机租赁平台以“0首付”“低门槛”吸引用户,但其本质是分期购买服务。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被误导认为是在租赁设备,实际却需按月支付远超市场价的租金。例如,在某平台上租赁一台标价1万元的手机,用户需分12期偿还2万元,年化利率高达400%。平台与入驻商户达成“默契”,对出租设备成色、定价完全缺乏监管,导致消费者权益无从保障。
租机套现已衍生出完整的利益链条。中介通过引导用户在多个平台重复申请租赁,从中赚取返点及手机回收差价。某案例显示,一名用户通过30次租赁操作累计获得18万元资金,却需偿还41万元租金;另一名用户的弟弟仅租用22台手机,总还款额便超过28万元。警方调查发现,平台、中介与手机市场三方勾结,形成“套现回收放贷”的闭环,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部分用户因轻信宣传陷入债务危机。以姜女士为例(化名),她租赁一台万元手机后实际到手仅5900元,还需支付首期租金3500元及手续费等费用。更有用户表示,总租金超过1.3万元的设备,最终实际获得资金不足4500元。此类操作中,消费者承担的租金金额远超设备价值,与高利贷本质无异,导致大量用户背负数倍于本金的债务压力。
法律专家指出,租机套现模式通过虚构租赁场景规避金融监管,中介诱导用户的行为涉嫌违法放贷。平台在审核环节未尽到合理义务,甚至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签订不平等协议。尽管已有警方介入调查相关案件,但如何系统性整治此类乱象、明确各方责任边界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
手机租赁本应是便民服务的创新尝试,却因部分平台将金融借贷包装为消费场景而异化成高利贷工具。在年利率超400%的高额回报驱使下,灰色产业链不断扩张,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并埋下系统性风险隐患。唯有监管部门强化对新型金融业务的穿透式监管,严查违规操作,并加大公众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才能真正遏制此类乱象,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