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果蔬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质量受到广泛关注。2025年,全球果蔬行业持续增长,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源、技术及监管水平的限制,果蔬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果蔬安全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提升果蔬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2030年中国果蔬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欠发达地区在果蔬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也制约了果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残留是欠发达地区果蔬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为1.83 kg/hm²,而某地区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县常用耕地面积2.32万hm²,农药用量47.82 t,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为2.07 kg/hm²,明显高于全国水平。部分农户在追求高产量的同时,过度使用农药,甚至不按安全间隔期采收,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这种不规范用药行为不仅可能引发神经系统损伤、内分泌紊乱甚至致癌风险,还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果蔬出口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违规添加问题
在果蔬加工环节,为提高产品的口感、外观和保鲜期,部分加工企业存在违规添加化学物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非法使用工业级添加剂(如工业硫磺熏蒸)、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如在新鲜果蔬中使用防腐剂)以及超限量使用允许的添加剂。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加工工艺落后,监管存在盲区。违规添加行为不仅违反《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还可能引发急性中毒或慢性健康损害。
(三)标准化种植管理缺失
欠发达地区在标准化种植方面面临多重困境。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人员与种植户比例严重失衡,种植户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种植者缺乏相关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无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导致频繁使用农药和化肥。此外,缺乏科学的种植计划,使得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盲目追求产量,忽视了果蔬的安全性和品质。标准化缺失还造成溯源信息不完整,给质量安全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综合治理对策,旨在从种植、加工、流通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全面提升果蔬安全水平。
(一)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适应欠发达地区的管理制度
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性,需构建差异化的管理制度。制定区域性实施细则,明确责任主体,简化管理流程,采用“知承诺制”便农措施,确保管理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强化监测抽检机制
建立适合欠发达地区的监测体系,实行重点监测,创新检测方式,利用移动检测车和乡镇快速检测站,覆盖偏远农村社区。建立“红黑榜”制度,确保不合格产品追溯处置率达到100%。
加强监管部门能力提升
积极开展监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果蔬质量安全的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加强种植环节管理
完善农药管理,推广绿色种植技术
完善农药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农药登记备案制度,加强销售渠道监管,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推广生态种植模式,采用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加强培训指导,提高技术水平
系统组织农药使用培训,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建立技术指导机制,为农民提供全过程种植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实现农药的合理化使用,提升果蔬质量。
监测土壤与水质
定期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含量,及时采取修复措施。检测农田灌溉水中的污染物,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减少面源污染风险。
(三)加强加工环节管理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强化加工环境的卫生管控,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检查制度,开展企业员工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确保加工过程的卫生安全。
引进先进技术
推广现代化采摘技术,优化加工工艺与设备,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污染风险,提高加工精度和产品一致性,确保果蔬安全和品质稳定。
(四)优化流通环节监管
加强市场监管
果蔬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建立健全果蔬产品流通市场监管制度,加大对无证经营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公平交易环境。
建立追溯体系
完善果蔬质量标识与追溯体系建设,要求果蔬流通企业对产品进行质量标识,建立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信息的可追溯性。通过二维码、条形码等技术手段,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
果蔬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管理,推广绿色技术,完善监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果蔬安全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和技术支持,为公众提供更安全、健康的果蔬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