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新保安紫皮蒜作为特色农产品,在农业经济中占据一定地位。近年来,紫皮蒜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种植技术也在持续发展,新保安紫皮蒜既面临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也遭遇着一系列阻碍发展的问题。深入剖析其发展现状、面临的困境,并探寻有效的解决对策,对推动新保安紫皮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025-2030年中国大白菜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大白菜作为起源于中国的重要蔬菜品种,在我国蔬菜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10年,我国大白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73.3-186.7万hm²,产量约8000-10000万t,年用种量2500-3000t,种子市值约6-7亿元。2025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大白菜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深入了解大白菜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对于推动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各地的大白菜地方品种。由于当时的种植条件有限,许多地方品种存在混杂、退化的问题。科研人员对‘福山包头’‘城阳青’等一大批优良地方品种进行选优复壮,并应用于生产,为保障当时的大白菜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探索大白菜的杂种优势利用。青岛市农业科学院率先育成一代杂种‘青杂早丰’,此后,各地科研单位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将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应用于大白菜杂交种的选育和种子生产,育成了众多优良品种,推动了大白菜产业的发展。
1983年,全国“白菜抗病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组”成立,我国大白菜育种进入以抗病为主攻方向的阶段。在不同时期,分别以抗病毒、双抗、多抗等为目标,选育出了‘北京106号’‘鲁白6号’‘秦白2号’等一系列抗病品种,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病害频发的问题,保障了大白菜的产量和质量。
21世纪以来,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推动了大白菜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基因编辑等技术逐渐应用于种质创新。我国在白菜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成果,为育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显著提升了育种技术水平。
我国对大白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不断推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历经多次大规模的调查征集,到2020年,国家种质库保存的大白菜种质资源已达1800份。2021年开展的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又新收集到456份资源。这些种质资源的保存,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
我国大白菜骨干亲本大多源自地方优良品种。例如,‘福山包头’和‘城阳青’是‘青杂中丰’的双亲来源,这些骨干亲本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育成了多个主产区的主栽品种,为大白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针对大白菜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科研人员创制了许多优特异种质。通过筛选和培育,获得了高抗TuMV的材料,建立了抗源资源库。同时,还针对耐先期抽薹、抗根肿病等性状,从国内外引进和筛选了大量优良资源,为培育具有特殊性状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大白菜重要性状基因资源挖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定位和克隆了一批与抗病性、抗逆性、品质、球型等相关的基因或QTL位点,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编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在大白菜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自1989年我国首次报道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大白菜小孢子胚状体和再生植株后,该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利用该技术已育成68个大白菜品种,如‘北京桔红心’‘豫白菜7号’等,大大缩短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我国在白菜基因组和重要性状驯化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完成了白菜全基因组测序,并构建了十字花科基因组数据库,为分子标记育种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开发了大量的分子标记,如SSR、SNP和InDel等,并将其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品种真实性鉴定等方面。
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大白菜育种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虽然大白菜遗传转化难度较大,但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真空渗透法等方法,获得了一些转基因植株。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也在大白菜分子育种中得到应用,为精准改良大白菜性状提供了新的手段。
“六五”以来,大白菜品种选育不断向优质化、专用化、特色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2015年前,通过审定、鉴定或认定的大白菜品种有581个;2017年后,纳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目录,截止2024年底,登记数量达3193个。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不断提升,满足了不同市场和生产的需求。
我国大白菜品种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先后有‘青杂中丰’‘山东4号’‘北京小杂56号’等众多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品种还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或列入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如‘京秋3号’‘改良青杂三号’等,推动了大白菜产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在大白菜种质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种质资源的精准评价不够系统和深入,重搜集保存、轻精准评价的现象较为普遍。在优特异基因和资源的挖掘上还存在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遗传基础研究也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在大白菜基因组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这些研究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技术优势。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创新性、集成性、规模化以及检测效率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高效生物育种技术尚未得到规模化应用,限制了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大白菜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单位模仿育种,导致市场上相似品种众多。同时,满足周年生产需求的耐抽薹春夏播品种以及高品质的特色品种相对较少。在部分茬口类型上,如娃娃菜、春播耐抽薹白菜等,对国外品种仍有一定的依存度,需要加强优质、多抗和特色品种的选育。
我国种企的研发创新能力整体有待加强。种业的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完成顶层设计,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也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较差,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受到抑制,难以依靠自身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大白菜制种基地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山西、甘肃等地,制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较大提升,种子质量也有所提高。但在种子加工和处理技术方面,与国外种子公司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丸粒化等技术上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影响了种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为解决大白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应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利用。创建以抗病性精准评价、双单倍体育种、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为核心的基因聚合育种等高效技术体系,培育聚合优质、抗病、抗逆、宜机化的突破性种质,推动国内白菜育种技术升级。
随着消费需求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大白菜育种目标也需相应调整。大白菜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未来应培育适合机械化种植和采收的品种,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培育多抗、高效利用肥水的绿色品种,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培育优质、营养健康的功能型品种,丰富市场产品种类;加快研发白菜加工专用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为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种子的需求,应实施种子质量提升工程。创建省工高效的杂交种全程机械化制种、种子精选、分级、包衣、丸粒化等种子加工关键技术,提高种子的播种质量、遗传质量和健康质量,促进品种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
我国大白菜育种在过去7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地方品种的搜集整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从种质资源创新到品种的多样化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当前行业发展仍面临着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不足、生物育种技术应用不充分、品种同质化、种企研发能力弱以及种子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展望2025年及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大白菜行业应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调整育种目标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种子质量提升工程。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大白菜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在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大白菜的需求,提升我国大白菜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