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直播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问题频发。为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近期集中查处了一批直播电商业务违规案件,现选取典型案例予以警示。这些案例涉及虚假用户评价、夸大产品功效、销售不合格商品等违法行为,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网络交易环境的持续净化决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直播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某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直播间雇佣微信用户操控数十个账号,在其推广的燃咔果冻销售过程中发布"喝酒夜宵还能瘦7斤""20天成功减重20斤"等虚假评价,刻意营造热销假象。此类行为利用虚拟互动数据误导消费者判断,严重违反广告法关于真实性的规定。
在某直播间推广的普通膏类产品中,运营方虚构"老太经络疏通"剧情演示,并使用"湿寒""经络不通"等专业术语暗示治疗功效。监管部门指出,非药品商品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宣传,此类行为涉嫌违反《广告法》第十七条禁止性规定。
某取暖器品牌在直播间销售的产品经检测存在耐热和耐燃项目不达标问题,该指标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范畴。监管部门强调,涉及消费者人身安全的商品必须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确保符合法定要求。
服装行业出现通过直播渠道销售仿冒知名品牌产品的现象,违法者不仅复制近似标识,还形成"采购生产直播带货"完整链条。此类行为违反《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损害品牌权益同时扰乱市场秩序。
某主播在直播间销售的仿珍珠产品伪造鉴定证书,涉案金额达59.97万元。监管部门指出,《产品质量法》明确禁止以假充真行为,此类欺诈手段直接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
玉石直播中出现"挖玉表演秀":商家提前将玉石埋入挖掘机铲斗,主播谎称现场开掘并进行销售。这种通过虚假场景营造稀缺性的营销手法,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关于真实宣传的规定。
某直播间推广家用美容仪器时宣称"形成肌肉记忆""每分钟10万次卷腹效果",却无法提供任何科学依据。监管部门强调,商品性能描述必须有充分证明材料支撑,禁止使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表述。
取暖器、羽绒服等民生用品在直播间检测不合格或涉嫌侵权的情况凸显监管难点。数据显示,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网络交易领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全年查处相关违法案件同比增长37%。
某知名MCN机构旗下主播在推广乳粉、艾草贴等多类产品时均存在夸大功效问题,显示部分平台已形成"话术模板+虚构场景"的标准化违规模式。监管部门通过查办此类典型案件,释放从严打击信号。
新疆某公司在施工场地设置虚假挖玉现场开展直播带货,这种将传统造假手法与新媒体结合的新业态违法行为,需要监管部门创新执法手段进行精准打击。
此次系列典型案例的公布,体现了我国对网络交易环境治理的决心。数据显示,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累计查处直播电商违法案件1.2万件,罚没款超3亿元。未来将持续加大监测力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以网管网",推动行业建立"自我合规+社会监督+行政监管"的共治体系。消费者也应增强辨识能力,在直播间购物时注意查验资质证明,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