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一家主打低价策略的国产新能源车企面临多重挑战。经销商维权、财务亏损扩大以及管理调整等问题集中爆发,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家企业曾以激进扩张登顶新势力销冠,如今却深陷交付纠纷和资金链压力,其东南亚市场布局能否扭转颓势仍是未知数。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4年,某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同比"腰斩"至6.45万辆,较前一年的12.75万辆大幅下滑。这一数据与2022年15.2万辆的峰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其低价竞争策略在行业白热化阶段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企业累计亏损持续扩大,20212023年间亏损总额达183.7亿元,财务压力直接传导至供应链和经销商网络。
4月中旬,该车企20余家经销商代表聚集其桐乡工厂抗议,指控企业拖欠车辆交付及返利承诺。部分门店因承担贷款担保被银行追债,更引发超40万车主对售后保障的担忧。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终端渠道的信任危机,也折射出企业资金链紧张已波及全产业链。
管理层在2024年实施多项成本削减措施,但效果有限。尽管通过债转股协议锁定134家供应商的20亿元支持,并获得泰国工厂约21.5亿元授信额度,但中小供应商普遍拒绝股权置换方案,认为此举难以缓解现金流困境。企业创始人接任CEO后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
面对国内竞争白热化态势,该车企将战略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在泰国投资建设新工厂。然而100亿泰铢的授信规模与百亿级负债相比杯水车薪,其能否在东南亚复制国内低价扩张路径仍存疑。更紧迫的是,核心管理团队动向引发市场猜测——原CEO转任顾问后社交平台内容异常变动,进一步加剧投资者担忧。
【总结】从行业领跑到危机频发,这家车企的困境印证了新能源赛道的残酷竞争逻辑。过度依赖单一价格策略、供应链风险管控失效以及融资渠道受限等问题叠加,使其陷入销量与财务双杀局面。海外市场布局虽为破局尝试,但若无法解决债务和交付信任危机,即便拥有成本优势也难以摆脱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