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已逐步形成涵盖生产、销售、使用及服务的完整链条,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汽车保有量突破3.53亿辆,汽车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共振下,全产业链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作为消费市场的“顶梁柱”,汽车相关零售额占比超过社零总额15%。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汽车后市场成为新增长极。以2024年上海F1中国大奖赛为例,赛事与汽车文化节联动不仅吸引超22万人次参与,更通过购车补贴政策直接刺激消费。数据显示,在广东、江苏等6地,车主改装贴膜、音响升级等项目的年人均支出超千元,占汽改市场八成以上份额。
“汽车+旅游”“汽车+文化”跨界业态进一步拓展场景边界。露营经济兴起推动车企创新产品功能,例如新能源车大功率外放电技术可满足户外设备供电需求。政策层面,《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发展改装、租赁、赛事等后市场业务,预计将进一步激活个性化消费需求与新业态成长空间。
当前汽车产业链正从制造向“产品+服务”转型,但行业仍面临数据壁垒和配套不足等问题。维修配件流通环节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亟需通过标准化建设及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溯源管理,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质量。同时,县乡地区充电设施覆盖率低、房车营地稀缺等短板制约市场下沉。
为打通堵点,专家建议优先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加快充电站、改装场地、露营地等设施建设;鼓励“汽车+影院”“汽车+赛事”等文旅融合项目落地。监管层面可结合数字技术,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灵活调整政策——如对车身改色等非核心部件放宽限制,而动力系统改装则需严格规范。
商务部等部门正推进汽车消费改革试点,聚焦二手车流通、报废回收、数字化升级等领域创新机制。未来将分批确定试点城市名单,通过制度突破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可复制的模式推广经验。
总结
从生产到服务,从政策引导到场景创新,我国汽车产业正在全链条释放消费潜力。后市场业态拓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配套基建与监管优化扫除发展障碍,而二手车流通体系的完善则打通了消费循环的关键节点。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技术迭代加速,汽车产业链有望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