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消费电子巨头蓝思科技正式启动港股IPO进程,通过"A+H"双上市模式寻求新增长动能。这家以精密制造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其业绩增长背后的客户依赖、毛利率压力和技术壁垒短板也引发市场关注。此次募资计划剑指业务扩展与智能制造升级,能否突破现有困局成为关键看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包装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作为全球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领域的头部企业,蓝思科技2024年实现营收698.97亿元创历史新高,智能汽车业务增速超18%,但苹果单一客户占比仍达近五成。在供应链全球化布局与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其"去果链化"进程和研发投入强度将成为决定未来发展的核心变量。
尽管蓝思科技近三年净利润持续攀升至36.77亿元,但净利率却从2022年的5.4%微降至2024年5.3%,毛利率同步下滑至14.6%。消费电子业务贡献超八成营收(82.63%),却面临折叠屏市场增速放缓和苹果创新乏力的双重压力。智能汽车板块虽保持增长,但毛利率仅为10.17%,特斯拉、比亚迪等客户压价策略导致"以量补价"陷入恶性循环。
公司正加速向智能穿戴、AI眼镜等领域拓展。2024年智能头显与穿戴类业务营收达34.88亿元,UTG玻璃良率突破90%,但折叠屏市场整体增速仅2.9%。在汽车电子领域,全景天幕玻璃通过严苛测试却单车价值量偏低,高端订单被竞争对手分流。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终端核心技术仍存在"卡脖子"风险——其研发投入占比4%低于行业要求,光波导、Micro LED等关键环节依赖外购。
截至2024年末,蓝思科技拥有有效专利2249件,但发明专利仅占22%,与头部企业年均新增200+发明专利的强度仍有差距。在AI终端需求爆发期,其核心产品仍停留在玻璃盖板代工阶段,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技术壁垒。随着越南工厂良率落后国内8个百分点,全球化产能布局正面临效率考验。
此次港股上市拟募资1015亿美元,若能精准投向UTG量产、智能座舱控制器等高附加值领域,并加速专利成果转化,有望重构业务结构降低风险敞口。但若持续依赖代工模式,叠加港股流动性压力,"A+H双平台"的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蓝思科技亟需在技术攻坚与客户多元化上实现突破,方能在消费电子产业变革中稳住行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