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国际原油期货4月跌至近四年低位,受贸易政策升级与增产预期打压,引发下游成品油市场连锁反应。尽管汽柴油批发价承压下行,但终端需求支撑及集采价格上涨为市场筑底,炼厂利润修复与进口成本变化成为后续行情关键变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原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国际原油深跌倒逼成品油市场转折
受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冲突加剧影响,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持续发酵。4月上旬,美国WTI原油跌破60美元/桶关键位,布伦特原油下探65美元/桶整数关口,均刷新2021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传导至国内汽柴油批发环节,山东地炼汽油价格三日累计下跌200300元/吨,而柴油市场因基建、物流及春耕需求支撑呈现较强抗跌性。随着清明假期炼厂减产动作延续,市场采购节奏放缓导致供需双弱格局显现,贸易商普遍维持低库存策略以规避风险。
集采价格逆势上涨形成托底效应
在原油成本塌方背景下,国内两大区域汽柴油集采价格意外走强。东北地区4月第二批中石化集采中,92汽油成交价达7950元/吨,较上期上调230元/吨;0柴油报6760元/吨,上涨100元/吨。长三角市场同期外采成本同步攀升,92汽油和0柴油分别涨至8080元/吨、6890元/吨,较前次采购价提高100120元/吨。尽管集采成交量环比微降,但价格上行趋势有效遏制了市场恐慌性抛售,尤其对汽油市场形成关键支撑。数据显示,柴油终端需求相对稳健,矿山、工地用油刚需叠加物流运输平稳消耗,在65006600元/吨区间存在较强补货意愿。
贸易壁垒调整未改成品油供需基本面
针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的政策中,能源类产品主要涉及原油及天然气等上游原料,而国内汽柴油年均进口量仅12万吨且无美系货源。尽管该措施可能抬升部分炼厂加工成本,但考虑到美国原油在进口总量中占比不足5%,替代资源充足使得实际影响可控。当前成品油进口来源仍以韩国、新加坡为主,航空煤油等特种油品占据主要份额,政策变动对国内汽柴油市场供需结构未形成实质性冲击。
综合来看,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短期内仍主导着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走向。集采价格企稳与终端需求韧性共同构成市场底部支撑,但炼厂利润修复程度取决于原油能否在60美元/桶上方站稳。随着二季度基建项目逐步复工及春耕旺季深入,柴油市场需求有望持续释放,而汽油消费则需关注节假日效应带来的边际变化。未来油市走向将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欧佩克+政策调整与国内供需平衡间动态博弈中寻找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