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清明节期间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统筹安全与发展,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与产品供给,推动假日经济稳步复苏。数据显示,在缅怀先烈、传承文化与踏青出游的多重需求带动下,国内文旅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城乡联动发展的新态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文旅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清明节作为传统文化节日,各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化公众的文化认同。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全国国内出游达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实现旅游收入575.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北京、浙江等地历史文化街区推出"赏春景、品春味、探民俗"主题活动,将采茶制茶等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体验。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32条乡村旅游线路成为假日热点,"时令采摘""挖野菜"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搜索热度显著攀升。山东、安徽等地景区推出"公园+徒步/骑行"组合产品,贵州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VR游戏和数字藏品展示平台,使传统农耕文化焕发新活力。这种业态创新既满足了游客对自然风光的向往,也拓宽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各地在文化传承中注入时尚元素,塑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江苏重点文旅项目将潮流艺术展引入古镇景区,通过光影秀与国风市集营造沉浸式体验;山东曲阜等地则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游客参与度,更推动假日消费结构向体验型、品质化方向升级。
文旅部门通过线路推荐、安全预警等服务保障机制,为假日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撑。数据显示,融合采茶制茶等农事活动的旅游项目接待量同比增长超过15%,数字藏品相关消费实现零的突破。这种政企协同的发展模式有效激活了市场潜能,也为全年文旅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清明假期展现出文旅消费市场的韧性和创新活力,红色教育、民俗传承与科技赋能形成的多元供给体系,既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开辟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随着各地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未来将有更多特色鲜明的消费场景涌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