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多样性以及增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文旅产业的融合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201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文旅产业数据,探讨了文旅产业融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及其空间相关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2024-2029年中国体育文旅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文旅产业的融合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文化产业能够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而旅游产业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关系,对于促进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文旅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旅产业综合值分析
2015-2019年期间,我国文旅产业的综合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文化产业方面,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山东等省份的综合值排名靠前,这些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达的文化产业,包括电影、传媒、艺术和创意产业等。在旅游产业方面,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等省份的综合值同样位居前列,这些省份不仅经济发达,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湖南、黑龙江、贵州、安徽及新疆等省份的文化产业综合值增长迅速,而贵州、西藏、四川、新疆、宁夏等省份的旅游产业综合值增长较快。这些省份通过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耦合协调度分析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1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我国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江苏、安徽、上海、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份处于“高-高(H-H)”聚类区域,而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份处于“低-低(L-L)”聚类区域。这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程度较高,而西北部地区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
(一)全局莫兰检验
通过全局莫兰指数的计算,分析了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2015-2019年期间,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015-2016年,莫兰指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表明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聚集性不断提升。2017-2018年,莫兰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聚集程度小幅下降。2019年,莫兰指数达到峰值,表明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态势逐渐增强。
(二)局部莫兰检验
通过局部莫兰检验,进一步分析了相邻省份的空间集聚情况。结果显示,江苏、安徽、上海、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份处于“高-高(H-H)”聚类区域,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四川处于“高-低(H-L)”区域,表明其对周围省份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份处于“低-低(L-L)”聚类区域,表明这些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发挥高-高区域的辐射效应
应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高-高(H-H)”区域的辐射效应,加强与邻近省份的联动帮扶,扩大辐射效应,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间的差距。同时,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育产业等,形成新的文旅产业共同体,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西北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行业分析指出,加大对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措施,吸引更多投资,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对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的宣传推介,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完善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文旅产业的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2025年,文旅行业在融合协调与空间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分析201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文旅产业数据,本文揭示了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我国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程度较高,而西北部地区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未来,应充分发挥高-高区域的辐射效应,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大对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全国文旅产业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