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重大发展,首次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覆盖范围,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不仅扩大了市场覆盖规模,还将在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的减排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正式开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工作。此次扩围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碳排放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近4年的发展,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此次扩围工作满足了我国发展完善碳市场的现实需要,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局面。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60%以上,覆盖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3类。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碳排放量将从52亿吨跃升至82亿吨左右。通过扩大市场覆盖规模,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减排的作用,特别是钢铁、水泥等对全国碳达峰总体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工业行业,亟须将减排责任转化为企业内生动力,以成本效益最优方式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此次扩围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对新纳入行业设计了“启动实施”与“深化完善”两个建设阶段。启动实施阶段为2024年至2026年,是过渡和适应期,以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旨在培育经营主体、完善市场监管、提升各类主体参与能力和管理水平。2027年后为深化完善阶段,经营主体经过3年时间的规则适应和能力建设,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和碳资产管理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届时将全面开启对标行业先进水平的配额分配方法,以更大力度推动碳减排。
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以降低数据风险、适应行业现有计量条件为导向,简化核算方法,强化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相较于电力行业,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生产工艺复杂,工序产品多样,碳排放相关参数数量多,统计核算难度更大。因此,《方案》提出关键参数分级分类的管理要求,对煤质等关键参数采用“高质量实测、缺省值兜底”差异化方式。核查则重点关注纳入配额管理的企业,聚焦碳排放量和配额分配量涉及的关键参数。通过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既可有效降低数据质量风险,也将树立标尺引导企业持续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
碳排放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针对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比较关心的配额分配问题,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其中,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年度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3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60%以上。此次扩围不仅扩大了市场覆盖规模,还将在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的减排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分阶段推进市场建设、优化数据质量管理以及明确配额分配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进一步完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