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其停放与充电问题成为城市安全管理的焦点。为系统性消除安全隐患,我国自去年启动全链条整治行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53万个住宅小区中已有24.5万完成基础设施改造,累计建成充电桩超3610万个,有效缓解了居民充电难题,推动火灾事故率大幅下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住宅小区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当前,我国已完成24.5万个住宅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标准化建设,新增充电端口达2400余万,全国充电桩总数已突破3610万个。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居民"充电难"痛点,更从源头减少了私拉电线、楼道停放等安全隐患行为的发生。数据显示,超45%的小区已完成改造任务,剩余区域正加速推进中。
整治行动实施后,电动自行车引发的安全风险呈现断崖式回落。2023年5月至12月间,全国电动自行车火灾同比下降46%至9175起,死亡人数锐减90%,伤者数量也降低87%;今年一季度事故量进一步降至1863起,环比再降12.4%,每月百万车均火灾数由整治前的5.6起降至2起以内。这些数据印证了治理措施的有效性。
在风险消减方面,通过开展全国性回收行动,截至今年3月已设立5139个锂电池检测点,累计报废处理老旧电池64.2万块。同时,5.7万家销售门店参与"以旧换新"计划,成功实现交售与换购新车各超386万辆。这种市场化手段的运用,有效降低了存量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
整治行动期间,相关部门对产业链实施高压监管:累计检查生产销售单位逾87万家次,电商平台下架问题商品2.7万件,召回存在隐患产品30余万件,并立案侦办犯罪案件150余起。这些举措从源头切断了不合格车辆流入市场渠道,形成了全链条监管闭环。
通过系统性治理,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已得到实质性控制。未来随着政策落地深化和基础设施完善,我国有望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构建更安全的民生出行环境。此次行动不仅解决了具体安全隐患,更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本,彰显了系统治理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