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新发展格局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在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消费和生产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作为畜牧业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悠久的畜牧历史,然而,畜牧业转型升级仍面临诸多挑战。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牧区和草食性畜产品产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2025年,新疆正加快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以实现由畜牧大区向畜牧强区的转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畜产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新疆在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其草地资源丰富,现有草地面积达5198.60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4.58%,其中天然牧草地3959.81万公顷,占全疆草地的76.17%。新疆草场草量充足、草质优良,牧草种质资源丰富,可作为家畜饲喂的牧草种类多达2900多种,其中400多种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占牧草资源总数的13%以上。此外,新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适宜牲畜生长和繁殖,冬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有利于放牧和冬春补饲,降低牲畜疾病发生率。新疆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牧草,为牲畜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退牧还草、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等政策,为新疆草原建设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新疆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上升,2022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05.3亿元,同比增长6.5%。全疆猪、牛、羊存栏量分别为469.53万头、690.91万头和4825.21万只,分别增长7.7%、12.1%和5.6%。猪、牛、羊禽肉产量达190.94万吨,同比增长4.3%,生牛奶产量222.58万吨,增长5.2%。同时,新疆畜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和种类多样化。产业主体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强疫病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此外,新疆畜产品生产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有机养殖等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尽管新疆在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首先,畜产品生产加工方式较为粗放,导致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其次,数字化赋能畜产品发展效果欠佳,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不够全面深入,数据获取难度大,缺乏专业人才。第三,畜产品产业链存在“断链”和“短链”问题,产业链条各单位间联系不紧密,未形成成熟衔接的合作模式,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第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受限,数量较少,且在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亟待加强。最后,优质特色畜产品品牌潜力挖掘不足,品牌建设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地方政府扶持力度欠佳,导致品牌效应无法充分体现。
畜产品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推动新疆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夯实优质畜产品生产基础,形成产业集群生产新格局。规范以牧民为单位的养殖与生产,构建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积极引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其次,依托大数据智能化变革新趋势,构建产业集群网络体系。打造智能化养殖生产模式,定制特色平台助力特色畜产品线上营销,实施特色畜产品“互联网+”工程。第三,围绕产业链主体供求特征,优化产业集群组织体系。构建优质畜产品产业化联合体,做好多方支撑保障工作,成立特色畜产品专业营销机构,实施特色畜产品产销模式创新。第四,注重优质畜产品技术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畜牧人才,完善产业技术推广体系。最后,突出优质畜产品特色元素,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挖掘传统产业“特色元素”,加强特色畜禽养殖,实施特色畜产品品牌提升、孵化与创新工程,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2025年,新疆在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政策金融支持,但同时也面临着生产加工方式粗放、数字化赋能效果欠佳、产业链建设短板、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品牌效应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推动新疆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需从夯实生产基础、构建网络体系、优化组织布局、打造创新体系、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入手,通过规范养殖生产、构建精深加工体系、引导绿色转型、智能化养殖、线上营销、产销模式创新、技术升级、品牌建设等措施,提升新疆畜产品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提供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