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乘用车轮胎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乘用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使得轮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轮胎替换市场总量约1.8亿条,且这一数字随着乘用车保有量的增加还在持续上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乘用车轮胎行业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既面临着机遇,也遭遇着挑战。
《十五五乘用车轮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近年来,乘用车轮胎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格局不断变化。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乘用车轮胎的上下游产业链也在持续演变,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品牌在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角逐,行业发展呈现出复杂态势。
(一)原材料供应影响成本与产业发展
天然橡胶作为乘用车轮胎生产的关键原材料,占轮胎原材料成本近半数。2024年,受东南亚地区强降水、泰国洪灾以及国内产区停割等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橡胶市场价格从年初的13060元/t涨至12月31日的16890元/t,涨幅达29.33%,年均价格约为14300元/t。这导致轮胎制造成本显著增加,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此外,合成橡胶国内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仍需进口;炭黑/钢丝帘线国产化率高,但受环保政策影响成本持续走高。
(二)制造产能分布与企业格局
乘用车轮胎制造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三大产区。山东作为中国轮胎制造大省,2024年乘用车产量约为2.67亿条,同比增长11.72%,拥有多家大型轮胎企业,在规模和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占全国产能的50%。浙江地区乘用车轮胎产量同比增幅为5.21%,部分企业如中策橡胶在行业内地位重要。江苏地区2024年产量同比增幅为5.69%,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表现突出。
(三)下游销售渠道的变革
下游销售渠道涵盖汽车制造和汽车后市场,包括4S店、连锁汽修、电商平台等。2024年电商平台渗透率提升至25%,后汽车市场线上连锁品牌市占率快速提升。随着汽修市场反垄断政策推进,4S店之外的独立汽修厂获取原厂配件比例提升至50%以上,工时费比4S店低15%以上。线上化率快速提升,超过65%的车主通过APP选购配件、预约服务,轮胎更换服务成为线上连锁汽修企业的主要业务。
(一)新车产量带动配套需求
中国乘用车市场持续扩大,新车产量不断增加。每辆新生产的乘用车通常配备4条轮胎,这直接带动了轮胎的配套需求增长。尽管中国轮胎产量在过去因多种因素有所波动,但近两年受国内新能源配套需求增长及海外产能释放影响,产量稳步上升。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新机遇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销量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位。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对新能源汽车专用轮胎的需求。由于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变化,对轮胎的轮动阻力、耐磨性、抓地力、静音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乘用车轮胎新一轮的技术革新。
(一)国际品牌主导高端市场
国际头部品牌如米其林、普利司通、马牌等,凭借技术积累、品牌溢价和配套市场优势,长期占据高端乘用车轮胎市场主导地位。在配套市场,外资品牌因大尺寸轮胎技术壁垒(如19寸以上)和新能源汽车配套需求(如低滚阻、高承重性能),仍占据较高份额。2023年数据显示,外资品牌在轿车轮胎市场占比达70%,在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优势显著。
(二)国内品牌在中低端市场崛起
国内品牌如玲珑、中策、朝阳等,通过性价比优势和本土化渠道布局,在中低端市场快速扩张。2023年内资品牌销量占比达65%,年增长率1%-2%,主要集中于17寸以下小尺寸轮胎市场。依托庞大的汽车保有量(2024年突破2亿辆)和下沉市场渠道(如电商平台、街边汽修店),内资品牌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中占据优势。玲珑轮胎作为国内龙头企业,跻身全球轮胎20强,通过技术革新和产业布局,成功与多家主流车企合作,成为中国新能源配套率第一的轮胎品牌。
(一)原材料依赖带来的风险
中国天然橡胶年消费量约650万t,其中80%依赖东南亚进口,地缘政治和极端天气易导致供应中断。高端合成橡胶国产化率不足50%,制约新能源轮胎性能优化。原材料成本占轮胎生产成本70%以上,企业议价能力弱,利润稳定性差。
(二)国际贸易壁垒的阻碍
美国对华乘用车胎征收反倾销税,导致2023年对美出口量较峰值下降40%;欧盟2026年实施“碳关税”,对高碳排放轮胎额外征税(预计增加成本8%-12%)。泰国、越南凭借更低关税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外资建厂。传统出口市场萎缩,中国企业需积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
(三)技术研发的差距
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外资品牌占据国内高端轮胎市场60%以上份额,本土品牌仍以中低端为主。新能源车需专用轮胎,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头部企业研发费用率约3%,外资超5%),关键技术如自修复胎面、智能传感器胎尚未成熟,高端市场利润丰厚但难以渗透,新能源车配套订单多被外资抢占。
(四)环保政策的压力
欧盟标签法要求2025年所有出口轮胎达到B级以上,国内企业需升级配方工艺,成本增加10%-15%。国内“双碳”目标下,轮胎企业面临限产减排压力,山东、江苏等主产区环保限产常态化。环保合规严格外加技术升级需求,企业投入增加,落后的中小产能加速出清。
(一)新能源汽车轮胎市场持续扩张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低滚动阻力轮胎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内外轮胎企业纷纷加大新能源轮胎的研发力度,推出更多适应新能源汽车特性的轮胎产品,扩充其EV轮胎产品线,这将为轮胎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轮胎技术升级。
(二)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加速
智能化和数字化是乘用车轮胎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轮胎企业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轮胎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数字化变革也在改变轮胎销售渠道,智能订单系统、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将为轮胎销售提供新的途径。
(三)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轮胎企业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将采用环保材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并推动轮胎循环利用等措施。政府也将加强对轮胎产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四)全球化布局与市场拓展加快
全球化布局与市场拓展是轮胎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乘用车轮胎行业分析指出,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轮胎企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规避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轮胎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在加速,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和非洲,这些地区的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为轮胎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
2025年的乘用车轮胎行业,在市场需求增长的驱动下,面临着复杂的竞争格局和诸多挑战。产业链上下游的变化、国内外品牌的竞争、原材料供应风险、国际贸易壁垒、技术研发差距以及环保政策压力等,都对行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新能源汽车轮胎市场的崛起、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及全球化布局带来的机遇,也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乘用车轮胎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渠道,以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