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和精密制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和密集出台的产业政策,正在加速构建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体系,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按下"快进键"。
总结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跨越。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软件系统迭代加速以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这一领域将重构智能制造、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多行业的应用场景。未来三年将是决定行业格局的黄金窗口期,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正通过战略合作、标准共建等方式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
多家企业正通过战略性投资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布局。某上市公司宣布拟斥资10亿元建设智能机器人项目总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中心,规划涵盖谐波减速器、关节总成等关键部件的产线建设。另一头部企业同步推进总投资额达15亿元的丝杠轴承生产基地,聚焦通用机器人专用轴承与精密传动组件开发。数据显示,仅2024年开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相关领域已新增超30个重大投资项目,覆盖减速器、传感器、执行器等核心环节。
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国内企业正同步推进智能硬件与系统软件的迭代升级。某科研团队联合行业龙头成功开发出全球首个"一脑多能"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实现机器人在不同任务间的无缝切换,填补了行业空白。硬件层面,多家厂商已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量产技术瓶颈,其中首批年产15万颗谐波减速器产线即将投产。应用端创新同样亮眼:医疗领域放射外科手术机器人进入商业化阶段;矿山场景防爆锂电搬运机器人完成样机测试;服务领域RPA智能机器人部署数量突破900款,覆盖财务、物流等多个细分市场。
国家层面将"具身智能"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支持方向,北京、深圳等12个省市密集出台专项规划。根据《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27年当地相关企业数量将超1200家,关联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杭州提出2029年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基本成型目标。政策支持叠加技术成熟,行业进入爆发前夜:权威预测显示,中国2026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104.71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规模,占据全球市场30%以上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