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2025年,我国农险行业在政策的引领下,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农险行业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农险实现“双精准”目标的策略。
《2025-2030年中国保险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农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户风险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长,农险发展中的不精准、不规范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险的效能,也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尽管农险覆盖面在扩大,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承保理赔不精准、数据共享不充分、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
为切实维护好农户利益,推动农险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了“精准承保、精准理赔”的“双精准”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旨在解决农险发展中的粗放型问题,推动农险向精细化、科技化、规范化转型。通过精准承保和精准理赔,可以确保保额设定合理合规,快速准确评估灾害损失,实现高效理赔,从而满足农户对风险保障的需求。
(一)数据采集与共享难题
农业生产数据分散于多个部门与机构,缺乏统一整合与共享机制。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制约了农险的精准化发展。例如,土地流转数据更新不及时,导致承保面积不准确;气象、灾害等数据未能充分应用于风险评估,影响了保费厘定的科学性。
(二)基层服务体系薄弱
基层农险服务网点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在定损理赔过程中,缺乏专业技术手段与标准流程,易出现主观判断失误与道德风险。此外,基层服务网点覆盖不足,难以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
(三)数智化及科技应用滞后
传统农险业务模式对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足,导致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风险监测与预警方面,缺乏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在理赔时,难以精准定损。
(一)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建议建立全国性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气象等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农险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为精准承保理赔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精确计算农田面积,结合历史灾害数据优化保费厘定。
(二)强化基层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建立标准化承保、定损、理赔操作手册。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提升保险主体的重视程度。同时,扩大基层服务网点覆盖,确保农户能够便捷获取保险服务。
(三)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保险公司与科技企业合作,研发适用于农险的技术应用。例如,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实现大面积农作物快速定损;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农险业务全流程进行记录与追溯。
(四)优化政策支持与监管机制
出台细化的费用使用政策,明确使用范围,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同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建议建立智能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农险业务数据异常波动。
(五)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中国农再应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对承保理赔数据合理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交叉验证。同时,建立应收保费监督平台,及时向财政部反馈补贴到位情况。
2025年,我国农险行业在政策的引领下,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通过构建数据共享机制、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优化政策支持与监管机制以及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等多措并举,农险将逐步实现精准化、规范化、数智化转型。未来,农险行业应以“双精准”为目标,持续创新、深化改革,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风险保障。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下,我国农险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