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抗感染药市场复合增长率为8.2%,抗感染药是行业基本用药,2022年我国抗感染药市场关注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和微生物耐药情况,快速控制相关危害的发展,已成为医药行业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审评审批流程持续细化优化,以及医药集中采购,政府坚持以价换量的总体方针不变。整体上来看,国内药企对集采热情更高,“以价换量”可以快速提高市占率并打响品牌名声;部分外资药企则可能在拥有品牌、产品优势情况下,平衡利润率以及市占率。
从治疗类别看,12个竞争激烈的拟集采品种涉及5个治疗大类,主要集中在全身用抗感染药物上。
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是纳入国家集采品种数最多的治疗大类,在已落地的集采中,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在10家以上的全身用抗感染药有2个,且均为第五批集采品种,头孢他啶注射剂有13家药企竞争,最终平均降幅71.83%,最高降幅82.81%;头孢曲松注射剂有10家药企竞争,最终平均降幅82.68%,最高降幅91.16%。
拟纳入第七批集采的头孢米诺注射剂、头孢克肟口服常释剂型、头孢吡肟注射剂、替加环素注射剂、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丙酚替诺福韦口服常释剂型、奥司他韦口服常释剂型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均≥10家。
2022-2027年中国抗感染药类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从2021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看,12个“抢手”品种中有5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其中硝苯地平控释剂型超60亿元,奥美拉唑注射剂超40亿元。
在集采之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多年蝉联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高血压治疗用药销售桂冠,集采执行后,其榜首之位被硝苯地平控释片顶替。从历次国家集采中标结果看,缓控释制剂的降价幅度普遍低于普通口服常释剂型,如第三批集采纳入的3款缓控释制剂平均降幅65.5%,其中被10余家药企哄抢的二甲双胍缓控释制剂平均降幅71.07%,最高降幅80.01%;第五批集采纳入的4款缓控释制剂平均降幅48.8%。含原研厂家在内,硝苯地平控释剂型有10家药企满足申报资格。
从全球上市药物的方面来说,2010-2019年全球基本保持着每年50-60种新药上市的稳定速度,然而抗感染类药物新药上市的情况却存在较大波动。
统计数据显示,此类药物在2012年的产出几乎为0,近年来随着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支持、相关监管机构法规的刺激,抗感染类药物的开发逐渐迎来了小的高潮,新药上市数量逐年提升。但这一数字到了2019年,再一次跌落低谷,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市场端的反馈乏力。
相对于抗病毒药物,抗菌类药物的研发表现更加“可悲”。数据显示,2018年12月—2020年2月期间,抗感染类药物研发指数与纳斯达克、道琼斯指数相比,2019年全年抗感染类药物呈现非常明显的下行趋势。长期以来,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资金远远不够。对抗生素的谨慎使用使得新型抗生素研发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市场回报,抗感染药物公司的市值严重下降。在2019年,三家抗生素公司申请破产,包括Achaogen、Melinata Therapeutics和Motif Bio。当中,Achaogen在其药物Plazomicin上市仅九个月后便申请破产。对此,行业人士表示,2022年的疫情会推动抗感染类药物研发迎来一波明显的反弹。
2022年我国对于抗感染药研发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药品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抗菌药治疗面临最后防线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升高和药物安全性限制使用的两大主要挑战,迫切需要具有新机理或新结构的下一代抗菌药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