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一直面临着争议和质疑。虽然政策力挺中医药的发展,但行业始终面临着挑战与桎梏。记者从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月14日24时,北京市20家定点医院,中医药参与救治率为90%,总有效率为81%。据记者梳理,在包括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从历史上看,中医药在多次大型瘟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医药的发展不断被边缘化。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政策的支持力度,这一次中医药在疫情中的广泛应用,让老百姓亲身感受到中医药抗击疫情、抗病毒的独特作用。未来,随着疫情的结束,中医药的消费需求有望实现较大增长,尤其是在治未病、养生等领域。
中医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传承。治疗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流程,首先是望闻问切,接着进行综合的归纳,判断证型,最后是辨证处方。
“在突发疾病没有特效药时,中医就可以去干预。中药由复方配伍组成,其疗效特点是多个环节、多个靶点进行治疗。在此前非典肺炎的治疗中,大量的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使得重症患者即使得到治疗,后面恢复也面临着诸多后遗症,包括股骨头坏死等,而中医药的副作用比较低。”陶庆向记者介绍。
此外,丁丁中医诊所儿科主任刘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在防病、治病、恢复期都有独特的作用,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邪气进入人体后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菌学说,却能治疗传染病,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道路,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根据环境、气候等多重因素来判断人的疾病,地方不同,药方可能就不一样。
在多位中医人士看来,此次疫情防治与2003年的“非典”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中医药较早介入治疗。在国家发布的多个版本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中医处方已经被纳入,此外,包括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也被纳入。
2月14日,针对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在湖北临床治疗中,中医药参与率75%以上,其他地区超过90%,中医药在湖北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诊疗中受到力推的背后,是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中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医门诊部的审批程序简化,老百姓接受的程度比较高。”陶庆向记者表示。
去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在业内人士看来,中药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的同时,中医药行业标准提升,行业中短期或将面临转型升级阵痛期,长期看有利于优质中药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