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票房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电影院,在度过前期无账可入的忧虑后,如今纷纷打起店内零食、饮料、电影周边等库存的主意。截至目前,包括大地影院、博纳国际影城、苏宁影城,均已将旗下的零食、饮料、电影周边等产品以超值礼包或低价甩卖的形式对外出售,试图靠着去库存来扛过这场预料之外的倒春寒。
为了缓解电影院的经营压力,各方也已行动起来。2月12日,北京市电影局发布《致首都电影行业的公开信》,并称将提前启动本年度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电影类)、电影专项资金资助申报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影视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有效降低影院、制片方运营成本。
此前,北京市政府已先后发布两份政策文件,通过延长社会保险费征收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来减轻中小微企业所受到的影响。此外,北京电影协会、贵州电影放映行业协会、福建省电影家协会等多地影协也发出公开函,呼吁物业业主、物业管理方为电影院减免租金、物业管理费。
电影院纷纷出售卖品,背后反映的是疫情之下电影院暂停营业所承受的冲击和经营压力。据英嘉星美影城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前影城为1月设定的票房目标为480万元,但实际只实现了1/5左右,2月则是没有收入来源”。
然而,尽管当下已有电影院通过销售卖品获得一定收入,减少库存的损耗,但也有不少电影院表示不会选择出售库存卖品。据英嘉星美影城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影城此前确实为了春节档按照一个月的销售量进行了备货,但目前店内库存产品中,只有5%左右的产品存在过期或即将过期的情况,损耗相对较少,其他膨化食品、瓶装饮料等保质期可达一年,并不会在近期过期而出现损耗,此时出售的意义较小,反而是今后恢复营业能实现更大的利用率,因此暂时不会选择出售促销卖品。
华联影城肖家河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店内暂时没有出售卖品的计划,且在电影院的收入结构中,卖品本身只占据一小部分比例,票房才是主要收入来源,可占九成左右,因此出售库存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相对有限,还会因安排员工到店配货、发货等增加人力成本。
记者了解到,目前电影院虽已暂停营业,但房租等成本仍在持续产出,且仅房租一项便可达到每月20万元甚至更高,假若此时展开卖品销售业务而配备人力,支出便又会增加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且据万达电影、金逸影视等上市公司的年报显示,卖品全年的收入规模是票房收入的1/10至1/4。其中,万达电影2018年的电影放映收入为90.67亿元,卖品收入则为18.68亿元,同年金逸影视的电影放映收入和卖品收入则分别为15.89亿元和1.6亿元。尽管对比两项业务收入的毛利率,卖品收入以约60%远超电影放映收入的10%左右,但影院从业者周翔表示,卖品仍更像是电影院的附属销售产品,在看电影的过程中顺便消费,很少会有人专门到电影院购买卖品,再加上目前影院卖品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销售情况不明朗,单单与数十万元的房租相比,卖品销售收入只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