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补贴退坡带来的车市调整,曾经销量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按下暂停键,整体销量已连续5个月下滑。同时,与新能源汽车相生相伴的动力电池行业,装机量也受到波及。2019年1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3GWh,同比下降25.9%。据了解,11月配套装机动力电池企业共涉及50家,其中30家同比增速处于负增长。
受补贴退坡影响,电池厂家利润减少,对于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来说,将很难支撑。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已处于洗牌期。2019年6月25日新能源汽车补贴过渡期后,受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3GWh,同比下降25.9%,年底冲量效果较去年差距明显。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分别为3.8GWh和2.5GWh,同比分别下降30.8%和2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装机电量约3.88GWh,同比下滑28%、环比增长29%;新能源客车装机电量约1.77GWh,同比下滑21%、环比增长183%;新能源专用车装机电量约0.64 GWh,同比下滑49%、环比增长43%。
从三大车型装机电量均同比下滑现状来看,今年1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受补贴退坡影响,8月以来已连续4个月装机电量同比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前11个月单车平均带电量由去年的43.88KWh提升至51.45KWh,出现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速要远高于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的现象。不过,动力电动装机量仍不容乐观,从11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来看,配套装机的动力电池企业共涉及50家,其中30家同比增速处于负增长状态。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最高增幅仅为28.1%。
据了解,2019年前11个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前十名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电池、中航锂电、时代上汽、亿纬锂能、孚能科技、鹏辉能源、卡耐新能源。
回顾动力电池领域近年来的政策调整,不难发现开放是“进行时”。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将配装获批企业生产的电池作为拿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基础性条件;此后,工信部先后发布四批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目录(即“白名单”),其间入选的57家电池厂家均为本土企业,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快速崛起提供了“窗口期”,也使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异军突起。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高性能动力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再加上汽车行业是对外放开的排头兵,动力电池领域全面放开势在必行。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也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去年开始,政策已有所松动,外资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在中国加大布局。今年6月下旬,动力电池“白名单”正式废止。此次《目录》的出台,正是动力电池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之举。
无疑,外资动力电池的解禁将重塑产业格局,加剧市场竞争。对此,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不可掉以轻心,要深刻思考如何更好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应对新的环境。
第一,技术创新始终是市场竞争力的根基。不断创新才是提升竞争力的最佳捷径,在这方面,不少企业一直在行动,如国内动力电池的头部企业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在研发CTP(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以不断提升电池性能。
第二,加强管理是不二法门。企业管理涉及从人、财、物到产、供、销,动力电池企业全流程、全环节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实力。如近年来亿纬锂能等企业正在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以达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的成熟,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企业还是像过去那样只重数量不顾质量,迟早会被淘汰出局。在技术创新基础上抓好产品质量,才能让销量节节攀升。市场对动力电池企业的检验,重心就是技术和质量。当前,动力电池市场资源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也正体现了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