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数码产品 资讯详情
共享充电宝计费标准有所改变 品牌认知难养成
 充电宝 2019-01-01 09:44:24

  一度成为风口的共享充电宝领域经过资本角逐、洗牌调整及模式探索后,开始进入提价阶段。北京商报记者近日发现,共享充电宝品牌街电常规使用的计费标准从每小时1元翻倍涨价为每小时2元。同时,多个共享充电宝品牌也都实施了涨价。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价格上涨背后是企业的财务压力,虽然目前该行业已经完成洗牌,但当前大多数共享充电宝企业仍旧没有找到可靠的盈利模式。

  共享充电宝计费标准有所改变

  共享充电宝品牌街电已经上线“白银会员”。记者在街电App上看到,会员金额为每月9.9元,开通后消费者租用设备5小时内免费,订单日租金5元封顶。

  共享充电宝计费标准也有所改变,目前普通用户计费标准提升为2元/小时,每24小时10元封顶。以前计费标准是1元/小时。同时,计费规则中的免费时间也大大缩短,从消费者使用的前5个小时内免费、前30分钟内免费到现在实施的前10分钟内免费。

  街电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基本上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价,“之前也曾有过调价,近期又进行了调整”。不仅街电,市场上其他品牌共享充电宝都悄然实施了涨价策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了怪兽充电和云冲吧等共享充电宝品牌后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计费标准大多都上涨为2元/小时。

  对此,一位共享充电宝从业者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并非全部涨价,实施涨价多选择在高使用频次的零售商家店内,且选择权就在这些商户手中,因为商户可以得到抽成。例如,怪兽充电目前在零售商内的小机柜(可放6台充电宝)如每天交易额满8元,将付给商户4元的分红,即50%,不满8元按照30%-40%计算分红。

  共享充电宝企业经过资本角逐、洗牌调整以及模式探索,阵营正逐渐清晰。部分小体量的企业频现资金链断裂、长期亏损、专利纠纷等问题,被市场逐渐淘汰。目前留存下来的企业大致为小电、来电、怪兽充电、街电等,部分企业也宣布实现盈利。

  实际上,光靠1元、2元的租金收入累积,距离共享充电宝实现盈利还很遥远。押金和租金作为传统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企业在打“价格战”期间,实现盈利实属不易。而在回本周期上,来电与小电约为2个月,怪兽充电、街电则分别需要4个月、4.5个月回本。

  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唐兴通看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定,多数企业开始涨价,说明行业竞争白热化逐渐消退,不少玩家出局的同时,新的玩家并未入场。付费会员这个方式,是企业对使用人群进行详细的市场划分,将高净值用户或者高使用的客户先集合起来,绑定用户群体。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共享充电宝并非刚需,更多起到一种应急作用,但是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有很多,很容易被替代。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大多数共享充电宝企业仍旧没有找到可靠的盈利模式。

充电宝资讯

  品牌认知难养成

  至少在一个月以前,街电和来电已经入驻了北京爱琴海购物公园,但商场的工作人员对两者的入驻表示陌生。北京爱琴海购物公园的工作人员对记者称,与商场签订合同后入驻的共享充电宝仅有云充吧,街电、来电、怪兽充电入驻商场时并未签订相关的合同。

  由于多数共享充电宝直接入驻店铺,商场内的公共区域并不见共享充电宝的身影,消费者在产生充电需求时,多数会选择就近的充电宝,并不会在意充电宝的品牌。一位不愿具名的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经营者称,极少用户会形成品牌认知,当同一场景出现多品牌共存时,消费者会挑选品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即使有品牌认知,也会在出现充电需求时选择任何一个可以提供服务的品牌。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设备的密度直接影响着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的可能性。

  在街电CEO原源看来,共享充电宝是双线作战的B2B2C模式,既要面对商家,也要面对消费者。在该模式中,如果共享充电宝的点位不够密集,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考验着竞争者的铺货速度和渠道能力。任牧也进一步解释称,考量共享充电宝的点位覆盖密度时,还需衡量点位设置的科学性,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会放到相应的场景中,因此在人流密集的大场景以及人流动线的关键节点上进行铺设,就成为关键性因素之一,而这背后考验着企业对大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场景化的把握。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充电宝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