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能源转型和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石油化工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和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技术,其发展对于石油化工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迅猛,截至 2024 年底,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7376 万千瓦 / 1.68 亿千瓦时,相比 “十三五” 末增长约 20 倍,较 2023 年底增长约 130%。这一趋势也深刻影响着石油化工行业,越来越多的石油化工企业开始关注并布局储能产业。
(一)产业布局逐步展开
《2025-2030年中国石油化工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国内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企业纷纷结合自身业务优势,积极开展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以及产业应用。例如,中国石油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能等技术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建成多个大型电化学储能项目;中国石化在电化学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研发方面成果显著,也有多个相关项目投运;中国海油则在液态空气储能方面取得突破,并推动其在多个项目中的示范应用。
(二)技术类型丰富多样
新型储能技术种类繁多,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等。不同技术的特性指标、成熟度和适用场景各有差异。物理储能中的压缩空气储能,通过空气压力势能和压缩热能变化实现电能存储与释放,已商业化应用,像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一期储能容量 30 万 kW・h),是全球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电化学储能通过电池化学能变化实现电能存储与释放,其中锂离子电池在储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不过也存在一些缺点。大容量长周期储能技术如氢储能、热储能,可用于周级乃至跨季节调节,对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一)政策支持强劲有力
我国对储能行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相关意见,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都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新型储能提供了政策方向和支持,推动行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二)产业转型需求迫切
石油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大,按照相关预测,其碳排放量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有所增长。为实现 “双碳” 目标,行业必须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储能作为新能源转化、存储与利用的关键环节,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我国风光发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若石油化工企业的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达到一定比例,按新能源电力储能配套标准估算,未来对储能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也为石油化工企业布局储能业务提供了机遇。
(三)自身基础优势明显
石油化工行业在发展储能方面具备诸多基础优势。一方面,国家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油气上游企业所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地理空间广阔,有利于布局风光发电项目。另一方面,油气田企业矿区与盐穴资源分布重叠度高,废弃井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地下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的良好条件。此外,石油化工企业在新型储能技术和装备开发、产业应用等方面已开展大量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一)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大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新型储能系统广泛应用,石油化工行业的能源供给结构以及现有生产装置工艺和产品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电动汽车和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燃油动力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比如海南省宣布 2030 年停售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超 50% 且还在增长,这些变化都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和产品结构。
(二)储能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新型储能技术仍处于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初期,成本较高。以典型项目测算,抽水蓄能电站度电成本为 0.21 - 0.25 元 /kW・h,容量型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度电成本 0.49 - 0.68 元 /kW・h,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度电成本约为 0.43 - 0.56 元 /kW・h。高昂的成本使得石油化工行业大规模部署储能系统面临困难,降低成本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挑战。
(三)技术创新亟待加强
石油化工行业自身用能及未来降碳需求,需要大容量、大规模的储能系统,现有储能技术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油气行业储能需求分布广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大,要求储能技术具备更广泛的适应性。此外,炼油和化工装置对生产稳定性要求高,提高储能系统的循环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但目前相关技术仍有待突破。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储能市场参与机制存在不足,储能电站调用频率低、利用率不足、回报周期长,导致储能价值难以充分发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在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容量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推动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为储能市场化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完善政策标准体系
国家应加快完善储能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提升新型储能装备的调度利用效率和经济性。通过建立合理的政策机制,引导石油化工企业积极参与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构建新型应用场景
石油化工企业应依托自身需求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储能的纽带作用。利用油气田的地理空间、盐穴资源等优势,加快构建新型储能产业应用场景,推动石油化工行业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
(三)发展特色储能技术装备
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和需求,重点发展短时、超短时、日内及长周期储能技术,如钠硫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磷酸铁锂电池、氢储能和热储能等。形成多元化技术协同发展的格局,保障电力系统在高比例新能源条件下的稳定运行。同时,加快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降低储能成本。
(四)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
石油化工行业要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以适应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需求。石油化工行业趋势分析指出,培养既懂石油化工业务,又掌握储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新型储能对于石油化工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虽然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新型储能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但也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储能成本高、技术创新不足和政策法规不完善等诸多挑战。通过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构建新型应用场景、发展特色储能技术装备以及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措施,石油化工行业有望在新型储能领域实现突破,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实现 “双碳” 目标贡献力量。未来,石油化工行业需持续关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在新型储能领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