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政策——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很少有商品像汽车这样特殊,特殊到这种商品流通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三包政策。有一次在超市里购物,一位老大爷不停地向导购小姐咨询着一个3块钱的
灯泡究竟会享有怎样的三包政策,1年之内由于什么原因才可以得到免费的更换。然而一辆价值30万的
轿车竟然无法享受类似灯泡的质量保证。对于厂家,也许原因很容易解释,像这样贵重的商品,退换的代价实在是无法承受,然而对于消费者,这样贵重的商品,因为质量问题却无法退换同样是无法承受的代价。那么三包政策迟迟无法出台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困扰三包政策的3个焦点问题
焦点一:各方利益怎样平衡
据了解,在三包权利归属问题上,厂商与经销商的利益仍未解决。三包草案第五条规定:“汽车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这是整个草案的总原则,也是三包草案最受争议的焦点之一。因为这意味着经销商必须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退还或修理请求。一些经销商、汽车厂家表示,三包政策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销售商、制造商、修理商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定”就是一个大问题,一辆车退货涉及各方的损失起码几万元,这些损失,谁都不愿更多担当。
根据汽车三包中“谁销售谁负责”的规定,经销商夹在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不但直接面对车主的不满,还要承受厂家的压力,处于两难境地。对于厂商来说,三包规定的出台使它们有了具体的规章可循,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产品和服务质量。
焦点二:鉴定、理赔如何实施
三包对于鉴定难、理赔难的问题仍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十分笼统,这样三包政策草草出台之后,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汽车是一种动态商品,因此质量纠纷责任不容易界定。一旦车有了故障,是质量问题还是使用问题,不经过专业权威机构的鉴定很难说清楚。检验机构是否权威、中立,检验标准是否科学周密?直接关系到三包能否有效地实施。据介绍,目前我国具有新车检测资格的鉴定机构只有十几家,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仅5家。当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时,一般只能由生产企业自行检测鉴定,其客观性、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这主要集中在此次三包草案中的第六章《免责规定》。其中所规定的“因消费者未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部分”以及“发生故障后,消费者自行处置不当,造成损坏的部分”如何鉴定成为业内争论的焦点。
一位汽车企业销售负责人说,责任鉴定已经成为三包实施的最大“瓶颈”。国家
整车检测技术方面能力的滞后,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三包法的出台。当用户对产品质量提出质疑时,什么样的机构能提供权威的整车检测?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该修车、换车还是退车?现在虽然国家有这样的权威检测机构,但其数量远跟不上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
另外,在三包过程中,交通费、租车费和误工费怎么计算,怎样才能使三方满意,也是汽车三包操作中的难点。
焦点三: 严格程度如何统一
不少汽车生产企业早就制定了自己的三包办法,但其三包的重点集中在包修上,几乎没有包换、包退的内容。进一步建立完善家用汽车的三包规定也就成为令人关注的话题。三包草案规定,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销售商应当负责免费退货。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5次后,又出现质量问题的,销售商负责更换同品牌型号整车。
不少厂商代表感到,这样的包退、包换标准太严了,因为退车或换车带来的问题会很多。但法律界人士认为,这种退、换货标准太松了,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出现同一质量问题2次即可换货,涉及汽车反而成了5次。汽车是高速
运输工具,具有危险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应该更严格。
■ 谁来承担责任成了三包政策最大的一块绊脚石。汽车制造商销售商维修商都在为了能少负责任而相互推委。我们不禁要问政策制定的这个变速手柄究竟掌控在谁的手中
何去何从
当本文来到结尾的时候,正值热热闹闹的2月18号。想必这该是个黄道吉日,南到深圳——凯旋中国首发上市,北到沈阳——小宝马骏捷下线,不约而同,都赶上了这一天。而在这之前的标致206、奇瑞A520等等也都是趁着年初的春风,飘然而至。中国的新车型真可谓是一夜之间,遍地花开。有人说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大多数还停留在“以貌取人”的层次,但当面对的新车型真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的时候,也许,我们是到了抛开表象,究其实质的时候了。十年前,卖汽车根本不用宣传;三年前,你可以用外形吸引消费者;如今,你可以用价格吸引消费者。但是,当到了每个品牌的整车利润都已接近底线的时候,厂商要通过什么来树立品牌形象,打动日益冰冷的消费者的心呢?惟一的答案恐怕就是质量和服务。对于一个小的汽车品牌,在市场中危如累卵,也许要用什么“强制召回”和“三包政策”来监督他的质量问题,可对于想跻身于汽车巨头的企业,这个质量监督的任务就要自己来承担。记得一家全球知名的酒业集团有这样一个习惯:在造酒业有一条通用的质量标准,但他们内部实行的标准要比外界的质量标准高出5倍。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向着逐步成熟的方向迈进,质量问题是必经之路,虽然我们的召回制度还不强硬,我们的三包政策还未成型,但笔者相信,这绝不会成为
汽车业发展的瓶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谁不积极妥善地解决自己车型中的质量问题,那么它必然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竞赛中败下阵来,甚至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在这里,笔者也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国产汽车价廉质更优,在汽车业的征途中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