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8月份中国水力发电量产量达7158.8万吨。水电是将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体所蕴藏的水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方式,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与火电相比不需要化石能源作为燃料,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下对水电行业前景分析。
水电行业前景分析,2017年来水呈现前低后高特征,17年下半年以来来水持续改善,水电站发电量逐步提升。由于16年末和17Q1来水不佳,整个17年上半年水电出力偏少,导致水电利用小时数同比下滑,水电行业分析指出,截至2017年7月水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1920小时,较16年减少159小时。2017年三季度和四季度来水均较上半年有所改善,水电发电量开始逐步提升;水电利用小时降幅开始持续收窄,2017全年水电利用小时数为3579小时,较2016年同比减少40小时。
17年初至今全国水电发电量情况(亿千瓦时)
作为当前最成熟、最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水电在我国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装机容量从1980年代的1000 万千瓦左右,跃升为当前超过3亿千瓦。全球常规水电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年发电量约4万亿千瓦时,开发程度为26%(按发电量计算)。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开发程度总体较高,瑞士、法国、意大利已超八成,我国水电开发程度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现从三大问题来分析水电行业前景。
随着我国河流中下游以及地理位置相对便利的水电项目开发接近尾声,目前水电行业发展重心转向未开发资源集中的西南地区河流中、上游流域,这部分资源接近藏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制约因素多,交通条件差,输电距离远,工程建设和输电成本高,加之移民安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加大,水电开发的经济性变差。水电行业前景分析,对水电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补助和分摊机制尚未建立,加重了水电建设的经济负担和建设成本。早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中国水电高速发展,电站平均开发成本约6000-7000元/千瓦,但“十二五”期间每千瓦的成本已经跃至1万元,在“十三五”期间,每千瓦的成本已经超过1.5万元。水电项目一次性投资大,在成本升高、还贷压力、市场需求减弱、水电消纳等原因的作用下,都可能导致电站亏损、甚至现金流断裂的情况。
除建设成本增加之外,我国水电行业还临着另一个棘手问题——云南、四川两个水电大省的大量“弃水”。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水电装机6759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近80%,2012-2015年,四川电网水电“弃水”电量分别为76、26、97和102亿千瓦时。与之相邻的云南省,2013年开始也出现大量“弃水”,2013-2015年,弃水电量分别为50、168和153亿千瓦时。
水电行业前景分析,弃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消纳,消纳不畅一方面因经济增速下降、电力消费增速下降,电力市场供大于求,东部省份不得已削减甚至拒绝西部水电;另一方面也因电量外送通道建设相对滞后。
水电行业前景分析,针对西南地区弃水问题,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2017年10月出台相关措施,在三个层面上着力解决西南地区弃水问题。
由于水力发电不消耗矿物能源,开发水电,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的综合利益,国家一直鼓励并重点支持其发展。水电行业前景预计2020年以前平均每年需新增水电装机约1,00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到4.2亿千瓦。2015年11月,国家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