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用无人机发展起步较晚,起初主要是依靠国家资助,一些科研院所、高校进行农用无人机的研究,但我国已日益重视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及研究。下面是我国农用无人机发展前景分析: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有3000多台农用无人机投入农业生产,飞控手的人数已超过2500人,相关产业的生产企业有400多家,加之农用无人机的各种作业优势,我国农用无人机发展前景良好。但我国农用无人机发展过程中也有技术不成熟、存在安全隐患、市场需求难以契合、操作人员相对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相信经过各方的协调统筹和共同努力,21世纪必然是农用无人机市场的春天。
农用无人机发展前景1 植保作业
传统的手工、机械式植保作业不仅效率低下、耗时费工,还不能保障较好的作业效果,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农用植保无人机的作业能适应多种地形环境,作业效果优于地面机械和人工作业。当气候、地形变化时,无人机能代替地面机械进行农事生产,对农作物开展施药施肥,保证农作物长势,并有效提高其品质。无人机工作时产生的向下气流,能提高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保证正反叶面均能着肥着药,还具有杀除作物生长环境中的病菌和害虫的效果,为作物提高良好的生长环境。
农用植保无人机的飞行作业速度一般为 3 ~ 6m/s,飞行过程中还能保持与作物 1 ~ 2m 的固定高度,规模作业时能保证 5.3 ~ 6.7hm2/ h 的效率,效率时常规喷洒的数十倍。农用无人机的作业不受耕作模式及区域的限制,自动飞控导航作业能有效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并改善了植保机械和人工作业进地难、效果差等不足。
农用无人机发展前景2 林业监测无人机
通过搭载高分辨率监测、摄像设备,可以解决勘察人员不足、效果差、效率低等问题,有助于林区管理人员精确掌握林区的森林现状。其巡查系统可以对异常、病变、枯死的林木精准定位,通过采集有效的影像资料,可以实施森林资源调查和荒漠化监测、森林病害虫监测及其防治、森林火灾监测和动态管理、火灾救援及人工降雨等工作,最终为林业的时查时管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农用无人机发展前景3 作物授粉
传统的杂交稻制种人工牵绳授粉、人工辅助授粉,每个劳力每天可授粉 0.2 ~ 0.33hm2,花粉传播距离近,劳动强度大; 而电池动力无人直升机辅助授粉每天的有效授粉时间约 30min,授粉 2 ~ 3 次,可完成约 4hm2制种的授粉作业,异交结实率可达 45.1% ,产量为 193.2kg /0.067 hm2; 油动力无人直升机辅助授粉每天有效授粉时间约 30min,授粉 2 ~ 3 次,可完成约 4hm2授粉作业,异交结实率可达 47.2% ,产量为181.7kg /0.067hm2。相比人工授粉而言,无人机辅助授粉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工成本,并保证授粉的效率和质量。
农用无人机发展前景4 牧群定位无人机
应用于牧群定位,可在牧区上空驱赶牧群,控制它们的移动方向,并找到脱离群体的个体,还能让各个分散的牧群集中到一个地方。通过装载传感器和摄相机,无人机还可以统计牛羊的数量,借助热力感应器检测动物的身体状况,而不需牧羊人亲自出马进行勘察。
分析农用无人机发展前景,农用无人机的生产应用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主要从美国、德国等国家进口,不仅成本高,售后也存在一定的难题。河南省已将农业机械中用于植保的农用航空器列入 2015 - 2017 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对于不同生产企业、不同型号及不同配置参数的农用航空器,均有与其相对应的省级补贴额度,且最高补贴额度为 8.33 万元。随着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采用农用无人机进行农业生产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据相关行业的专家预测,到 2020 年农用无人机在我国的市场需求量将增至 1 万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