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污水处理的事业,比外国晚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事业起步晚,但改革开放后的20年来还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可是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也快速地增加与扩张,与之相配套的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以下是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前景分析:
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前景一、提高污水排放标准
早在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第21号公告就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时,要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的A标准。这就意味着一级A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特别是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由此将带来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目前全国多个污水厂已经开始这项工作,通过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以及增加深度处理设施,使污水中的COD、氮磷等指标达到一级标准的A标准。
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前景二、重视污水厂前期规划
污水厂前期规划对于整个污水厂的建设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个污水厂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前期规划,建设后就会出现水质、水量与设计不符,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转,排水不达标等问题。所以在“十二五”期间,重视污水厂的前期规划市必须解决的问题。
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前景三、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减排效率
“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工作放到了重点位置,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加大相关配套管网的建设力度。同时,各省市根据自身处理设施的特点,找突破口,努力提高本地区的减排效率。在区域划分上,东北、西北地区备=被划为重点区域,这些地区和其他各省市的中小城镇、部分重点流域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将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
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前景四、创新管理体制,激发内在动力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已经成为制约城镇污水处理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大胆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行市场化运营,积极转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必须由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市场管理化。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性公司参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积极推行城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制度,以招、拍、挂等方式确定经营者,并积极探索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新机制,使其真正成为多元化投资、产权清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创新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机制,鼓励发展以污水、供水为主要内容的公用事业,统一管网建设要求、运行标准、收费标准与监管标准,逐步形成城乡统筹的污水处理新体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此外,国家也将在政策和管理层面上解决前期建设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如建立以各地政府部门为主要责任主体的制度;根据各地区特点,建立符合市场运营模式的污水收费制度,维持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作;加大社会资金的引入力度,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我国的污水处理建设事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