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证券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17年债券市场投资机会分析:防御为主 机会仍在
 债券 2017-01-19 16:44:44

  企业债券是融资的主渠道之一,具有筹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还债周期长、募资投向灵活的特点,在扩投资稳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当前债券市场可以发现,随着资金的缓解,近期走出一波止跌反弹行情,多只债基收复年前失地。在展望2017年的债券市场投资机会时,多为基金经理表示,2017年要“防御为上”,等待机会。2017年债券市场投资机会分析如下:

  债市初出现回暖迹象 多只债基收复年前失地

  随着资金面紧张情况得到缓解,债市在去年年末经历了大幅波动之后,近期走出一波止跌反弹行情,部分债券基金凭借出色的主动操作,把握时机率先收复失地,净值大幅回升。

  据数据统计,截至1月16日,有297只债基的最新净值超过其在去年12月的最高净值。以银华信用季季红债券基金为例,该基金年初以来净值增长1.28%,最新净值为1.026元,超过其在去年12月的最高净值1.013元。此外,东方稳定增利债券A、鹏华丰华债券、东方红纯债债券年初以来分别上涨1.69%、1.67%和1.32%,均收复了其去年12月的“失地”。

  这些基金之所以表现突出,一方面,在前期大跌前控制杠杆比例或者持有短久期品种,因此跌幅较小甚至仍有正收益;另一方面,在本轮反弹中有所斩获,从而实现净值的显著攀升。

  银华信用季季红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邹维娜曾在2016年三季报中表示,她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保持了中低杠杆和久期,同时根据不同品种的表现优化了持仓结构。从季报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银华信用季季红去年前三季度的债券仓位均保持在90%到100%之间,杠杆水平显著低于同类基金。

  而成立于去年12月的万家恒景18个月定开债A则是较好把握债市V形反弹机会的典型代表。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万家恒景18个月定开债A的基金经理苏谋东向记者表示,年底和春节前后资金面体现出明显的紧平衡特征,回购和存款等投资收益率较高,其积极配置了部分回购和存款,从而为基金提供了确定的绝对收益和安全垫。

2017年债券市场投资机会分析:防御为主 机会仍在

  2017年“防御为上” 等待机会

  2017年的债市会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应对,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在部分基金看来,年初以来债市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前期行情波动过大的修复,另一方面则是央行提前呵护跨节资金,使得节前资金面好于预期,但是这两个因素的持续性不长。

  “目前来看,对于基本面的预期从此前过度悲观回到了较为中性的水平。流动性危机也因为央行的调节进入了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金融机构对于流动性的管理较债市危机前更为谨慎。因而,基本面和流动性对于债市的冲击暂时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阶段。”苏谋东同时强调,债券市场后市的主要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取决于金融去杠杆的力度和方式。

  多位受访的券商研究员均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有望企稳向好,在债市“降杠杆”目标延续的大背景下,现券市场的表现料将持续承压,一季度债市投资仍应坚持“防御至上”的策略。

  东方添益基金经理吴萍萍则认为,2017年经济或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对于债市而言,短期来看,当前经济趋稳、通胀回暖、央行中性、理财险资规模缩减,预计债市震荡偏空,暂无趋势性机会,将以流动性较好、资质较好的信用债为底仓,获取稳定的票息收益。

  长期来看,随着通胀于2月大幅回落、房地产投资下滑、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减弱,债券可期待基本面重新转弱后的机会,如果数据出现超预期下行,或许是调整仓位、久期的好时机。2017年宏观经济波动料将加大,央行政策边际收紧,波段操作、精细化管理、流动性管理将显得更加重要。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建议,2017年投资者在“掘金”债市要挑好时间点,在收益率较高时可以放心买入债券,同时关注企业的生存状态。经济向下的压力加大时,企业会把债券收益率拉下来,这时对债市来讲是比较好的买点。

  2017年债券市场仍然存在投资机会

  对于债券市场全年的投资机会,2016-2021年中国债券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认为,2017年债券市场仍然存在投资机会,小的机会来自市场调整后的超跌反弹,大的机会主要看房地产和汇率走势。从品种上说,利率债的投资价值会好于信用债,原因在于:首先,信用债本轮调整还不够充分,信用风险事件可能会越来越多;其次,投资者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定位仍不够清晰,预期差蕴含的性价差仍是潜在风险点;第三,即使货币政策边际上宽松,但资金面很难恢复到2016年上半年的水平,信用债的杠杆套息价值减弱。抓住市场情绪波动的投资机会,在波动中更好地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将是2017年投资中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债券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