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环卫”智慧环卫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传统环卫作业中效率低、成本高、管理粗放等发展难题,还将会在城乡环卫发展规划、作业趋势分析预警、领导决策辅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下是宇博智业小编整理的2016年环卫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从过去“一个扫把一把锹,手推小车跑断肠”到如今一些道路清扫车、垃圾清运车等机械化设备的加入,环卫工作其实尚未与“脏、乱、杂、科技程度低”等描述脱离。“人多、面广、事杂”更是环卫管理工作最显著的特点。
如何配置众多的环卫资源,让它们优化组合一直是环卫部门关注的焦点。尤其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垃圾生产量日益增多,人们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可以想象,环卫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将成倍增加。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城市垃圾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中,收集和运输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60%-80%。这表明,如果通过科学管理,将收运系统进行合理优化将对环卫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意义。
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垃圾管理中,主要精力大多放在垃圾的末端处理处置(如垃圾填埋、垃圾焚烧)上,对于垃圾收运系统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存在前端收集容器、垃圾转运站选址较为盲目,建设规模不匹配,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监管考核难等一列管理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优化环卫管理?
传统的垃圾收运模式已难以满足适合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的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种新的理念应运而生——智慧环卫。
智慧环卫做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破解垃圾围城,促使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智慧环卫的信息服务产品,让环卫作业和定额作业质量更符合科学标准,同时也让固体废弃物的专业收运路线更优化;智慧环卫既是对传统城市环卫作业模式的创新,又是对以往环卫监管方式的颠覆。
“通过智慧环卫的信息服务产品,让环卫作业定额作业质量更符合科学标准;让固体废弃物的专业收运路线更优化;让城市大、中型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更为有的放矢;让城市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理处置的对接更为细化。”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研究者说。
10月28日,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智慧环卫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智慧环卫高峰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市容环境管理处处长杨宏毅提出,智慧环卫应体现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业侧,比如自动控制作业手段,能更有效地提高环卫作业效率;一个是监管侧,即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及时准确采集到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平文则认为,智慧环卫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拖了智慧城市的后腿。环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不管是在形象上、薪酬待遇、人才储备上等,都并不太理想。人们谈起大数据,都是一些高大上的行业,高端人才普遍年薪在60万元以上。把大数据和环卫结合在一起,现在企业愿意支付的数据分析人才年薪一般只有20万元,这就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说到底,还是意识不够。
毋庸置疑,智慧环卫的出现将环卫工作模式由智能化升级为智慧化,使城市环卫管理工作更专业、更高效、更智慧。但与此同时,智慧环卫建设面临多方面困难和挑战:如何让环卫作业定额作业质量更符合科学标准,如何让固体废弃物的专业收运路线更优化,如何让城市大、中型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更为合理,如何让城市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理处置的对接更为细化等,同时,环卫监管机制体制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其实,对于众多企业而言,智能环卫如此受到青睐不仅是企业优化管理、降低成本的需要,更是目前监管日益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选择。
据中科院院士、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平文介绍,我国环卫产业其实经过三个发展阶段:2000年以前,主要是政府行政主导,环卫事业单位实施,市场规模极小;从2000年起到2010年,进入小规模市场化阶段,部分地区通过招标,引入社会资本进入环卫行业;到了2010年后,随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大幕正全面开启,上海、福建、北京、天津、江西……越来越多的省市出台了将环卫作业推向市场的政策,一大批环卫作业市场化项目加速落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企业开始“抢滩登陆”。
数据显示,仅2015年,我国城市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管理市场规模合计就达1250亿元。到2020年,环卫产业(含环卫装备、环卫服务、垃圾处理)总规模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且市场化率将由如今的15%提升至50%以上。
“未来3年-5年将是环卫行业‘跑马圈地’的关键时期。”这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而利用“智慧环卫”发展脱颖而出就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
据了解,仅2015年初,诸如北京环卫工程集团、福建龙马环卫、启迪桑德等企业就相继签约多个环卫服务项目。一些过去未曾涉足环卫领域的企业也看到了环卫产业的市场前景。
2015年7月,在全国污水处理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北控水务集团就专门成立了北控环境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依托其品牌实力以及在城市运营和公用事业领域的管理经验,提供专业固废和环卫服务业务。据悉,截至目前,已与国内20多个市(区、县)签署环卫业务一体化服务协议,环卫服务项目总合同额达数十亿元。
虽然整个业界对智慧环卫充满期待与憧憬,但各位专家也深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在第一届中国智慧环卫高峰论坛,苏州环卫处代表分享了苏州环卫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苏州信息化从2008年建设至今已有8年,先后完成了19个信息系统,共投入2657万元,包括环卫管理系统建设、车载GPS终端及转运站视频项目,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平台软件项目等。”
在与会者为苏州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示钦佩的同时,报告者也坦言,“这一过程也需要冷静思考,因为苏州市环卫8年来的收益却远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在这里把多年积累的数据分享出来就是希望作为一个‘试水者’给后来者提供参考信息、为共同发展环卫信息化提供数据参考。”
言引起了在场专家和学者深思———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是因为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导致功能的割裂现象严重?还是未充分挖掘数据导致信息化浮于表面?抑或是多个系统存在功能重复导致建设费用过高?
“普遍来说,目前行业内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中国城市卫生协会智慧环卫专委会主任曹曼一针见血地指出智慧环卫面临的首要问题。“不仅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跨界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问题。企业、集团、地方政府进入了信息化的死胡同,数据权属也成为互联网化和数据共享的瓶颈。”
曹曼认为,智慧环卫必须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为基础,以数据流为抓手,以网络平台为工具,以全产业链管控为手段,将资源充分利用。
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理事长肖家保看来,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对待垃圾的态度其实是一面镜子。尤其在现阶段,对“互联网+”与垃圾关系的研究,意义远远高于环卫工作本身。因此,智慧环卫要建立在开放的互联网思维上,通过构建一个“共有、共享、共治”的智慧云平台,形成一种“共赢”和“多赢”的思维;同时,还要重视典型案例的作用,挖掘不仅限于环卫行业的优秀模式,用各行业的成功经验打开视野。
面对众多资本和新兴业态希望在环卫行业“抢滩登陆”的发展趋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市容环境管理处处长杨宏毅提醒,在进入智慧环卫市场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了解环卫行业到底需要什么——即‘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比如提供智慧化信息服务的企业要首先弄清楚垃圾处理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哪些可能成为经营性项目,各阶段存在不同的处理环节和管理层次;其次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比如如何处理那些已经存在的废品回收系统,要在运用好已有系统的基础上,让智慧环卫发展得更加理性;同时要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关系’。要明白环卫行业既有代表着优良传统的“时传祥环卫精神”的扫路工群体,也有代表着国际高端行业发展的3A级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新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应对此有基本认识,让‘智慧环卫’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2016-2021年中国环卫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认为,智慧环卫作为国内环卫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引擎,将把整个环卫行业的管理节点通过互联和物联的方式,充分发挥配件组合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但正如不少专家学者所担忧的,智慧环卫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