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随着《纲要》印发,“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纲要》支持创造“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这无疑是为民营医院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玻璃门”阻碍民营医院的发展
2016-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从2015年9月开始,中国大陆民营医院的总数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公立医院的数量。截至2016年6月,其数量多达15303家,超过了公立医院2000多家。
数量上令人振奋,但实际的服务量却处于绝对的弱势。有数据显示,2015年,公立医院床位占80.6%,诊疗人次27.1亿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88%。民营医院床位占19.4%,诊疗人次3.7亿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12%。大部分人就医的第一选择仍是公立医院,去民营医院看病的人次不到公立医院的1/7。
为什么民营医院不敌公立医院?
据经济学教授蔡江南分析,一个国家的医疗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医院、医生、药品、检查。在我国,这些资源往往通过行政化手段分配,塔尖的公立大医院因此在准入、规划、评级、编制、科研、医保等政策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民营医院发展的劣势也被称为“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
由于公立医院的评级、科研、编制等优势明显,人才也更倾向于向公立医院流动。这也就使得民营医院人才匮乏,诊疗技术跟不上。另外,一些民营医院靠捞偏门、过度医疗等方式提高盈利,导致声誉更加受损,形成行业日渐污名化的恶性循环。这也是患者对民营医院产生不信任的原因。
随着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此次《纲要》对民营医院的支持,是否意味着民营医院的人才壁垒破除?并且可以逃脱经营困境了呢?
民营医院的春天来了?
10月23日晚上,2016中国民营医院建设与管理峰会上,一场关于“民营医院是否迎来发展的春天?”的辩论赛展开。
首都医疗集团常务副总裁隋国平认为,从去年开始,中国大陆民营医院的总数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公立医院的数量。他表示看到了很多惊喜,如品牌民营医院出现,学科、技术、人才显著提升。而且,多家民营医疗机构走在上市的路上。这都说明,民营医院进入了春天的状态。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李响也认为民营医院的春天到来了。在资本市场上,民营医院的表现也好于其它产业,在港股市场,医院的财务膨胀能达到三五十倍,其它领域则在十倍左右。其次,A股市场民营医院的并购也较前些年更容易,也更频繁。
然而,在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冬看来,民营医院还处在冬天,只不过冬天有几株梅花凌寒独放。他认为,民营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养老,社保,职称评定等等,至今缺乏有效的机制。“南方医科大学每年培养很多临床医学相关的毕业生,但直到今天,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岗位选择,90%都在各公立医院。这些学生也知道,职称评定和学术晋升等在公立医院更容易实现。”
和王冬统一战线的广西广济医院董事长余小宝认为,民营医院在公立医院的扩张面前,人才倒流严重;在大三甲医院的虹吸面前,病源被垄断;在政策上,尽管国家给了好政策,但往往落地的时候遭遇玻璃门、旋转门,而资本往往更多做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情。
对于民营医院的生存,余小宝的态度也很悲观。虽然目前有民营医疗机构在闯关IPO,但在全国15000余家民营医院中,上市的还不足千分之一。而且,民营医院的老板们,每天晚上想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医院怎么活下去。
民营医院三十年确实取得了发展,政策也不断向好,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这场辩论的共识,但政策落地到底怎么样,不一而足。
基于从业者所处的环境表现出来的理性也好,感性也罢。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有部分业界人士感受到“寒意”。
“互联网+”,民营医院的发展新思路
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政策、需求和资本三方都驱动倾斜,民营医院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赶超公立医院。诊疗技术提升、人才引进、形象重塑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面临传统民营医疗发展的种种困难,一些从业者开始探索发展的新思路。
随着“互联网+医疗”概念的兴起,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等线上线下联动轻资产的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和技术,实现远程诊疗、智能诊疗、名医资源共享等,用极低的成本迅速拉近与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还有2015年“井喷式”发展起来的医生集团,为我国医改推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打开了突破口,运用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的真正实现提供了保障。
优化就诊流程和就医透明度,提高医疗服务体验,着力改变时下饱受诟病的医疗顽疾,互联网+医疗或许能让民营医院走出一条新道路。
社区保健、家庭医生领域是蓝海
公立医院体量大,改革涉及面非常广,要“动”起来非常不易。而民营医院体量小,更为灵活,也更加亲民。
随着全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在公立医院无暇顾及的社区保健领域,也许可以成为民营医院重塑形象,拓展市场占有率的发力点。
中孝科技集团CEO马长山在互联网+大健康高峰论坛上提到:“社区医院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医疗等新技术手段,社区医院重新挽回老百姓的信任。需要在资金、人才、设备、渠道、管理、品牌等方面做大投入,这些民营资本具有先天优势,只有通过PPP模式,才可以让社区医院快速补上发展短板,承担起自己国家定位和社会责任。”
另外,尚处于试水阶段的家庭医生领域,也为民营医院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2016年,卫计委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随着国内家庭医生制度的付费体系越来越完善,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的付费体系逐渐明朗,“家庭医生”领域将是一片蓝海。
把握机遇,民营的未来不是梦!
在满足公众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上,民营医院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在患者对民营医院尚心存芥蒂,“玻璃门”仍无法完全冲破的情况下,民营医院更需要自强,让技术、服务、信誉,成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记者采访了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庆明博士,他给出了几点建议:
找准方向:战略定位跟着政府规划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供需状况,结合自身实力确定最佳的医疗服务板块和进入模式。
增强实力:加强学科建设与逐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一是与医学院合作培养分层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二是医生集团合作以及在医生多点执业放宽的政策下,引进人才,强化医生队伍的实力。三是建立医院医生的继续教育与进修体系。
优质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让患者感觉到更舒心、安全、便捷的就医体验。
差异经营:提供特需服务,针对高收入人群,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如和睦家。也可以深入社区,建设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投入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特殊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
自身减重:医院发展一定需要控制成本。一是医院整体的药物、耗材物流完全可以交与国内优质的配送机构。二对于自身能力强的部门可以成立独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中心、病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来对外经营,对于自身比较弱的部门,完全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三、节能体系的改造与外包,医院维护和运营成本每年都在增加,可以让第三方企业来提供最优化解决方案。
“互联网+”、智能医疗的迅猛发展,带来就医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也更高,这些都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