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P薄膜仅在纵向(MD)方向存在某种取向,主要是由于工艺性质所致。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CPP薄膜生产线,在20世纪末得到了迅猛的发展。CPP薄膜从单层结构发展到多层结构,幅宽也从2米发展到6 米,产品种类也不断多样化。2004年以后国产生产线开始大量涌现。截止到2006年3月份,全国已有国产线119条,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进口生产线近 70条,生产能力30万吨,两项合计生产能力已超过50万吨。
从CPP薄膜的种类来看,有普通级CPP(GCPP)、镀铝级 CPP(MCPP)、蒸煮级CPP(RCPP)以及其他特种类型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上的CPP薄膜以GCPP薄膜为主,作为复合基材,约占 60%,MCPP薄膜占21%,RCPP薄膜占15%,特种薄膜只占4%,尚有高阻隔膜、液体无菌包装袋、高温蒸煮等特种薄膜需要进口。
从 CPP薄膜生产厂家在国内市场的分布情况来看,多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主要有南京金中达、上海紫藤、上海美丰、海宁光华、无锡环亚、浙江大东南、安徽双津、杭州新光、佛山东方、广东威孚、中山中升、河北宝硕、天津津泽、天津星光等。近两年来,国产流延设备技术发展迅猛,使得市场进入门槛大幅降低(一条国产的3000吨/年的流延设备只要250万元人民币,而同样规模的进口设备需要250万美元,合资企业的设备也需要1400万元人民币),又有多家生产企业进入CPP行业。
从设备生产厂家来看,国外的主要有德国Reifenhauser(莱芬豪舍)、Barmag(巴马格)、 Battenfeld(巴顿菲尔)公司,奥地利Lenzing(兰精)公司,日本三菱重工公司、日本制钢所、日本摩登机械设备公司,意大利 Colines(柯林斯)、Dolci公司[2],美国EGAN(伊根)公司等,国内的主要有南通三信公司、佛山俊嘉公司、佛山仕诚公司、佛山德士威公司、温州瑞安金达公司等。
从原料生产厂家来看,国外的主要有Basell(巴赛尔)公司(在韩国、泰国、大陆以及欧美均设有工厂)、日本JPP、日本住友、三井、新加坡TPC、北欧化工、韩国三星、SK、湖南石化、大韩油化等,国内比较成熟的只有上海石化。但近几年国内投产的聚丙烯聚合装置均有生产CPP原料的潜力,随着聚丙烯原料市场竞争的加剧和CPP行业对原料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将有更多的原料生产厂家加入到CPP原料的生产行列。
2002~2004年,国内CPP薄膜市场发展形势较好,产品供不应求,价格维持在12000元/吨左右,而且原料供应也比较稳定,价格在8000元/吨左右,利润空间较大。2005年后石油价格一路上扬,CPP原料价格也飙升至13000元/吨。而CPP薄膜的价格仅维持在 15000 元/吨,加之国内产能严重过剩,企业之间相互压低价格,已造成了市场的混乱。目前CPP薄膜生产厂家多为亏损运营。2005年全年产量为30万吨,预计 2006年将超过35万吨。有关更多cpp薄膜行业资讯信息请查看中国CPP薄膜行业市场前景分析与投资发展规划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