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14年我国对农广播发展现状分析
 广播 2014-12-08 13:19:00

  农业信息化的今天,发展对农广播日显重要,但由于电台趋利于广告收入,公益性广播节目缺少政策扶持,我国各级电台的对农广播数量不多。在农业信息化的今天,广播以其独特的信息优势致力于中国农村发展。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1-2016年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市场前景研究预测报告》分析了对农广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供需优势,探讨性地提出了包括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寻找对农广播的利益点、电台人员走基层、适时调整节目类型和节目的播出时间等策略,充分发挥广播的信息传递优势,促进对农广播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一、我国对农广播现状

  中国广播业一直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现状,目前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急需专业的对农广播。中国是一个拥有13.6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3亿,占总人口比重46.27%。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急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城市与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乡村形成鲜明对比,城乡二元格局的巨大差异成为中国国家不均衡发展的标志之一。作为大众传媒的广播在为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长时期忽略农村地区,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在以农业大省著称的吉林省,省级9个广播频率中,专业的农业频率仅1个,为“吉林乡村广播”;在省会长春市级电台6个广播频率中,专业的对农频率为1 个,即长春乡村广播;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吉林市共有9个市级广播频率,但没有一个是对农频率;其他城市,如延吉、四平、通化、白城均无专业的对农广播。由此中国涉农广播现状可见一斑。

  1.全国范围内专业的对农广播频率少。全国范围内专业的对农广播频率少,现有的其他非专业对农频率中也少见农业或对农节目。现有对农广播多集中在省级电台频率或省会城市的电台频率中,普通市级以下电台少有对农广播。由于农业具有地域性强的特征,不同地区的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和农作物品种差异巨大,耕种所需要的信息指引并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需要本地对农广播频率,而目前的对农广播很难满足这种需求。以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和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为例,二者下辖共9套频率。其中,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下设频率快乐893、都市110、亲爱603、健康1251,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下辖频率有新闻台、交通台、松花江之声、大众生活台、小说长书广播,这其中没有一套是对农频率,而吉林市下辖的舒兰市、桦甸市、蛟河市、磐石市、永吉县(口前镇),均为粮食主产区。在市级 9套电台频率中,广播节目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餐饮等广告收益多的行业,播出的广告中也少有涉农广告。

  2.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还没有形成收听广播节目的习惯。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地区接触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电视,农民收看电视的时间只集中在中午 12︰00~1︰00和晚上7︰00~10︰00的农闲时间。虽然广播具有极强的伴随性优势,但调查显示,对于广播,农民朋友虽然熟悉但并不经常收听,广播没能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3.中国农村迫切需要广播。中国农村迫切需要广播,相对贫瘠的文化土壤和日益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广播这个拥有即时性强、随处可收听的优势传播媒介快速传递文化知识和农业信息技术,广播可以并应该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做出贡献。农业技术信息和文化知识可以通过广播快速传播,农民在田间地头务农时便可收听广播,及时了解最新的天气信息、土壤信息、耕种信息。广播还能将市场行情信息传递,方便农民选择性耕种,了解交易行情,提高收入。资讯类新闻信息可以快速将农民和世界联结在一起,使农民进行农业作业的同时了解世界,增长文化知识。强大的伴随性优势使广播成为理论上服务三农的最好文化传播工具。同时,地方台广播还具有因地制宜的优势,能够更好的根据本地区情况服务三农,为本地农民提供本土化信息和资源。

  二、当前我国对农广播发展困境

  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国民素质才能得到根本性提高。农业是国家走向民主富强的基础保障,农民这个国家的主人翁群体需要知识的武装,这为对农广播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影响对农广播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有:

  1.制度因素。当前,广播电视行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单一管理体制,对农广播虽然具有强大的公益效能,但广告创收能力不足。对农广播的受众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生活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商业不发达,农民的消费水平有限,消费的主要产品是农药化肥等农用产品,以及少量的生活必须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广播这个在市场经济下导向市场的传媒主体“重城市,轻农村”。广播中涉农节目少,信息量低,专业的涉农频率更是少之又少。

  2.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农村地区广播信号不稳定。调查发现,在AM波段上,许多农民朋友反映,所在农村地区接收的广播有许多杂音。由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电视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的兴起,农村广播逐步走向了衰败。尤其是有线电视系统具有的经济性较突出特点,使各地广电部门工作重心都向有线电视转移,对农村有线广播的投入逐步减少,虽然目前许多地区的广播网络得到了修复,但农村的广播信号盲区依然大量存在,技术支撑不够成为广播信息传递的障碍因素之一。

  3.农村地区没有形成收听习惯。农民独特的作息规律与城市相异,起床时间集中在早5:00前后,睡眠时间在晚20:00~22:00,各电台争抢城市市场,节目时间设置按照城市需求,这是农村受众不亲近广播的重要原因;城乡生活差距很大,农村人口的生活与情感需求与城市人群有很大不同,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大不同。目前针对城市的广播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农民需要;缺乏专业农业技术信息传播内容,使得广播对于农民实用性差。城市人口青睐收听广播是因为广播带来了信息,即时的路况信息,丰盈的新闻资讯以及房产和购车信息,以及娱乐节目,而这些节目内容少有农村受众所需要;现有广播知识性内容不多,娱乐节目与植入广告带来丰厚的收入,节目虽好听但并不耐听,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群体求知的渴望。

  4.现有对农广播针对性不强。现有对农广播的地域性不强,涉及专业的农业知识不多,大多数对农频率是在打造“城里人”爱听的“农业广播”,由于针对性不强,其所赢得的高收听率很大程度来自城市地区,没能真正做到服务农民。

  三、中国农民需要专业的对农广播

  1.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是我国的国情,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资源有限,农民读书受限,文化气氛的缺失带来恶性循环:农民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大众传媒工具可以很好的辅助农民进行日常学习,而广播可以轻松的成为普及文化的重要途径。

  2.广播可以快捷高效的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广播可以快捷高效的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为中国农业发展服务。传统的农业技术传递方式落后,目前,中国许多落后农村,信息传递仍保持“人传人”模式。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科技支撑。广播以其伴随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独特优势,可以很好的满足农民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知识的需求,无论是专业性强的农业技术还是最新的农业信息,无需特定时间,通过播音员的播音,农民在田间地头作业时可以随时收听。

  3.广播在农村拥有传播优势。(1)伴随性强。广播区别于报纸和电视的优势在于它的伴随性。城市中,广播成为了驾驶员驾驶中的伙伴,许多从事体力劳动的受众也青睐可以随处收听的广播,这是因为听广播不但有趣,而且不耽误工作,使单调的工作不再无聊。在农村,农活作为体力劳动费力不费脑,广播可以有效的满足劳累工作中的精神需求。(2).传播快捷高效。广播的另一大优点是传播速率快,传统媒介报纸最快每天一版,再重要的消息也只能在第二天刊登;电视的速度快于纸媒,但电视需要画面和声画结合既是电视的优势,又使得电视必须有画面才能播出。广播则在传播速度方面独具优势,无需画面和声音同期,也无需等待印刷,最新的消息可以随时通过播音员插播,时间安排合理而自由。(3)接收简单。接收广播信号的收音机小巧便携,随着科技的发展,普通的手机等移动终端也早已能够轻松接收广播。(4)可因地制宜。广播具有因地制宜的优势,能更好的结合地方特色和需求。地方台的对农广播可以有针对的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四、我国对农广播发展困境解决机制分析

  1.政策的扶持。走出对农广播发展困境,首先需要国家出台对应政策,鼓励各级广播创立专业的对农频率,并给予政策倾向。世界各国均有针对广告收益不足却有社会效益的公益节目实施“政府公共财政扶持”的政策,即使在美、英、日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乏其例。现存的广电管理体制与我国国情有些游移。现存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广播“重城市,轻农村”现象。在对农广播发展的问题上,国家“有形的手”必须给予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以引导。

  2.加强技术支撑。技术保障是广播发展的基础,保障广播信号落地,信号质量良好,尤其对于偏远山区关系重大。另外,对于确实贫困的边远地区,国家应加大技术和财政支持,使当地群众随时随地听到广播成为可能。

  3.媒体的努力。(1)媒体应积极寻找对农广播的利益点,在服务三农的原则下办好对农广播节目是提高广告利润的根本途径,使节目不仅好听,而且耐听;不仅贴近生活,而且确实有利于农业知识传播,能够真正做到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发展、丰富农民生活、活跃农村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在逐渐加大,这也为对农广播创造了新的利润点。(2)发展对农广播,还需要采编播人员深入走基层,走入农村,了解农民所需。只有了解农民朋友的期待与诉求,才能发现对农广播发展存在的不足,找到对农广播的切入点,使农业节目真正满足农民生活、生产、娱乐、求职、求信息的需要。(3)合理安排节目类型和各档节目的播出时间,根据不同地区各季节农民作息时间不同的特点和生活习惯,及时灵活地安排、调整节目类型和播放时间,创办出农业节目的独特性,真正实现对农广播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高度快速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广播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