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环境的变化,毛纺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转变,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毛纺工业逐步从低水平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注重内涵的集约化模式方向转变。
这期间我国毛纺生产能力逐渐从加工成本高的大城市退出,初级加工能力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中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力向靠近市场的沿海地区转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渐显现,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及河北等地已经成为毛纺产品的主要加工基地,6个省市拥有的毛纺锭数量占全国毛纺锭总量的比重由2000 年的71%上升到2004年的84%。其中2004年江苏省毛纺锭数量占全国毛纺锭总量的比重超过了50%。2005年上述6个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出口交货值占全国规模以上总量中的比重分别达到86%、91%和91%。这表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相应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中国报告大厅《2012-2016年中国毛纺织行业市场调查及趋势预测报告》
在产业布局进行区域调整的同时,行业中一批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更新改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加工能力,提高装备水平,在精纺面料、毛毯、毛针织服装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规模效益型企业。这些企业具有相当的加工规模,装备和产品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行业的示范作用明显。在大企业集团不断壮大的同时,毛纺工业集中的省份还逐渐形成了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这些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明显,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共同命名的7个毛针织服装特色城镇为例,到2004年底,7个特色城镇生产企业超过1万家,年产各类毛针织服装约11亿件,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年销售收入420亿元,利润19亿元,从业人员46万人。
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毛纺织行业国有经济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和重组,实现了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困难较大的国有企业逐渐退出,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行业的主体。(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