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前9个月吉林省劳务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经济 2009-11-03 17:09:00

    今年前9个月,吉林省劳务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转移就业规模稳中有升。1—9月,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5.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4.8%,比去年同期增长4.4%,其中,异地转移就业286.5万人,完成年计划110.2%,实现劳务收入26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技能培训8.92万人,完成年计划的89.2%,其中创业培训2.3万。今年前9个月,全省克服了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继续保持较大输出规模,并实现稳中有升。一是组织力度大。省及各地加大输出力度,拓宽转移就业渠道,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在输入集中城市建立省级驻外劳务机构和劳务输入基地,保证了输出稳定、可持续。目前,省级驻外劳务机构达到了12个,省级驻外劳务输入基地达到22个。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经常性送岗下乡活动,加大劳务对接场次和频率,提高了有组织输出程度。目前,通过政府组织、中介机构组织、劳务经纪人带动等有组织输出达到了179.9万人,占50%以上。农博会期间,举办了全省农村劳动力大型劳务交流洽谈活动,组织省内外企业500余户,提供用工岗位3万余个,取得积极成果。二是政策扶持强。省及各地援企稳岗政策、鼓励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落实较好,发挥了积极作用,调动了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典型引导好。以劳务输出先进县和“十佳”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为契机,在全省培树了一批发展劳务经济的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四是内在动力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并作为县域经济考评的重要指标内容,激发了县(市、区)的内在动力。通过开展全省劳务输出先进县及“十佳”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调动了各县(市、区)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争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取得新突破。1—9月,就近就地转移就业59.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84.7%,比去年同期增长157.8%。一是省内企业就业岗位相对稳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我省有部分农民工被迫返乡重新择业,在省外、境外输出受阻的情况下,部分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二是县域经济吸纳能力增强。近年来,由于扩大内需,投资拉动政策的实施,使我省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为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方兴未艾。通过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立创业基地、搭建服务平台等举措,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了新的热潮,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省及各地加强了创业培训和创业资金支持,首批命名6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涌现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建立了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起到了示范效果。目前,有8700余名农民工成功创业,带动9万余人就业。返乡创业基地发展到268个,为217名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达893万元。

    (四)灾后输出再掀高潮。今年下半年我省中西部遭受严重旱灾,受灾重点县市不等不靠,加强有组织输出转移,深入宣传发动,加大工作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劳务对接洽谈会,出台鼓励政策,动员组织受灾农户外出务工或参加技能培训,掀起了新一轮输出高潮。8—9月,仅梨树、公主岭、长岭、大安等重点受灾县市就组织受灾农民转移输出22万人,基本做到了每个受灾农户至少有1人外出务工,农业损失劳务补。同时,培训灾区农村劳动力2.68万人,分别占当期转移就业和培训总数的17.1%和30.9%。预计到年末,受灾农户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收入将达88亿元,人均4000元左右。

    但同时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农民技能水平偏低。目前,我省外出务工农民有技能的约占23%,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仍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目前,农民工技能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培训手段落后。实训基地设备陈旧、培训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二是培训成本偏高。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城市,交通、食宿等成本高,培训不便。而乡镇一级条件差,无法满足培训需求。三是培训机构积极性不高。培训机构培训农村劳动力实行“培训券”办法,培训资金要由培训机构先行垫付后兑现,而且监督严格,特别是今年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多、时间长,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四是农村劳动力观念亟待转变。技能培训时间长、标准高,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时间有限,培训三五天尚能坚持,时间稍长就会溜号、甚至弃学,不珍惜政府给予的培训补贴政策,且多数农民对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不是“我要学”,而是“让我学”,组织难度较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缺乏。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到201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实现50%务工经商、25%就地从事二、三产业、25%从事农业的工作目标,各地应制定未来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根据本地实际,合理调整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转移。目前,各地普遍缺乏规划,转移农村劳动力方向不明,目标不清,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基层劳务经济工作投入不足。当前,劳务经济的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有些县市劳务经济收入已达到本县市当年财政收入水平,但对发展劳务经济的投入却很少,除省里对各地劳务输出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补助外,有的县基本无投入。缺乏工作经费成为普遍现象,基层开展工作受到影响。

    (四)农户分工分业较差。目前,农户从业定位还不清晰,专门从事农业,或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经商的从业格局还没有形成,农户分工分业差,缺乏长远打算。(马全洪 彭椿铃)

   

热门推荐

经济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