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大纵横合伙人、《中国生物质产业地图》主编崔凯博士
崔凯简介: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食品工程博士,管理心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上市公司新农开发(600359)独立董事,国家职业经理人大纲(劳动部)起草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兼职导师。十年大型企业集团管理经验,专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战略管理与兼并收购业务,先后到20多个省市调研过数百家大型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崔凯博士领衔撰写的数十篇有影响力的专题报告先后被阿里巴巴、慧聪、中国食品产业网等网站转载。他还曾多次就热点话题接受CCTV、东方卫视、中国经营报、上海证券报等媒体的采访,先后担任商务部、农业部等部委举办的峰会论坛演讲嘉宾,并应邀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做专题讲座。
采访背景:2007年10月,中国第一部专业化的《中国生物质产业地图》由中国轻工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是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产业战略专家崔凯博士继《中国食品产业地图》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全书横跨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业,并延伸至资本市场领域,集中而有侧重地反映了生物质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该书出版后,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被喻为“了解中国生物质产业的一把金钥匙”。就“生物质产业发展”这一话题,中国食品产业网记者章惠芬对崔凯博士进行了专访。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生物质产业的含义?
崔博士:生物质产业萌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剩余农产品玉米、大豆的开发,生产变性淀粉、大豆印刷油墨、大豆生物柴油等产品。现代的生物质产业概念,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从广义上说,生物质产业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淀粉糖、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一系列产品。
记 者:《中国生物质产业地图》是国内第一部生物质领域的专著,是什么原因促动您和编者们编写这部书的?
崔博士:生逢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是一种幸运,因为中国这三十年的变化甚至要超过此前的三千年。在八十年代,玉米、大豆、高粱等谷物还只是简单的作物品种与食品原料。进入21世纪,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一跃成为报章媒体上的热门词汇,以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为代表的生物质产业赋予这些耳熟能详的物种以全新的内涵。玉米、大豆、甘蔗与石油,这些二十年前听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今天却被捆绑在同一辆生物质产业战车上,其中涉及到的粮食安全、能源危机、期货市场、国际贸易、国际政治远远超出了我们过去的理解-世界农产品加工产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本科到博士,我分别就读农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工程专业,这种学习经历与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有着某种暗合。不同却又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使我更乐意用战略的视角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整体的审视。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先后有幸到众多公司参观调研,在与业内人士的交流沟通中,大家的真知灼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积累的资讯汇集到一定数量时,我萌生了汇编成书的想法。
记 者:您认为,书中哪些观点对目前的生物质产业会带来新的思维和冲击。
崔博士:产业领域中的很多问题是见仁见智的,业内人士通常专注于“细节决定成败”的实际工作,这与咨询师“战略决定成败”的思考方法恰好相得益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今的农业产业竞争不再是一枝独秀的“企业盆景”式的竞争,是建立在产业群基础上的一体化竞争。生物质产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流通业,大豆、甘蔗、玉米等加工业还牵扯到国际贸易、农产品期货乃至国际政治,因为农产品贸易争端一直是中国与欧美关系的一个敏感话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家需要了解人民币升值、银行加息、油价波动、贸易壁垒、农产品期货、产业整合等问题背后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分析发达国家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历程,需要借鉴ADM、嘉吉等国际巨头的扩张模式,需要用全新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农产品加工产业。
几千年来,传统农业一直从事着谷物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工业化社会里,农业在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同时,又从棉毛麻丝、烟酒茶糖、果菜皮革等农产品向着食品和轻工业方向延伸。进入21世纪,生物质产业则从原料到产品又为农业开辟了第三战场。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质产业的崛起给农产品的功能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记 者: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生物质产业领域的主要企业吗?
崔博士:现阶段,国内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领域仍主要以玉米为原料,少数生物能源企业也尝试以甜高粱、木薯、植物油等为原料,但规模很有限。生物质领域的上市公司包括中粮集团、长春大成集团、西王集团、鲁洲集团、阜丰集团等企业。总体而言,中粮集团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在燃料乙醇领域形成竞争优势,但囿于原料瓶颈,发展空间有限。长春大成集团近年来发展迅猛,先后淀粉糖、赖氨酸和化工醇领域取得突破,并且实现了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的良性互动,为业内称道。西王集团、鲁洲集团、阜丰集团也分别在淀粉糖和谷氨酸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巨头嘉吉、ADM等也在中国积极拓展生物化工业务,但总体上仍差强人意。2007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盈利能力普遍下滑。2008年的形式依旧不容乐观。今后,规模效应、技术创新和营销提升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成功要素。
记 者:有报道认为,生物能源发展引发粮食价格上涨,进而导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飙升。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崔博士:坦率的说,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的确与生物能源有密切关系,但国内的情况与国际有所不同。中国的玉米基本自给自足,而大豆则是2/3依赖进口,大豆价格也与国际接轨。我个人认为,燃料乙醇不是国内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但食用油价格飙升的确与全球生物柴油规模扩张有关。
2007年生猪价格同比上涨80%,按照每头生猪毛重200斤计算,相当于每头生猪涨价700元。但仔细分析一下,按照料/肉为3:1计算,玉米价格涨幅为300元/吨,喂养一头生猪约需要玉米500斤,即由玉米引起的养殖成本上涨仅为75元,仅占价格上涨额度的10%。另外,燃料乙醇消耗玉米只有400万吨的水平,占中国1.4亿吨玉米总产量为的比重不到3%,其对市场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心理层面。事实上,肉价飙升更多的是源于供求关系。由于猪肉价格连年低迷,影响农民养殖积极性,全国畜牧总站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底存栏繁育母猪数量同比下降15%,而生猪的生长周期为半年,2007年猪肉短缺已经无法避免。蓝耳病疫情爆发更使供求关系雪上加霜,这才是肉价上涨的真正原因。如果将2007年的猪肉、鸡肉、牛肉和羊肉价格走势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在同样的粮价上涨背景下,鸡肉、牛肉和羊肉价格就没有猪肉那样的巨幅波动
反观食用油价格,中国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从2002~2003年度至2006~2007年度,全世界以生物柴油为主的工业用植物油消费从1197万吨增长到2255万吨,年均增长22.1%,而同期食用油消费仅年均增长4.5%。2006~2007年度全世界以生物柴油为主的工业用植物油消费量,占到了同期世界植物油总产量的12.7%。工业用植物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国际植物油库存明显下降,由2005~2006年度的958万吨下降到2006~2007年度的832万吨,降幅为15.1%。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市场上,生物柴油使油料作物已经脱离了过去农作物的周期性供求规律,价格呈现出与原油市场几乎一致的长期上涨通道。
记 者:2007年底,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新能源法案》,将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您如何看待中国的生物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崔博士:2001年,生物质产业的发展一度如火如荼,但近两年开始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今年11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生物燃料: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早在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来斯特•R•布朗就在他的著作《谁来养活中国》中预言:“在世界粮食产量与捕鱼量增长趋缓或停滞的大背景下,中国将进入一个粮食短缺的世纪。”农业具有极强的资源依赖性,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是美国的1/6、巴西的1/3,人均淡水资源是美国的1/4、巴西的1/14,可耕地化肥消耗量是美国的2.7倍、巴西的2倍。
目前,中国农作物消耗总量中,2/3的大豆、1/4的棉花、1/6的甘蔗都依赖进口,目前,中国玉米年产量在1.45亿吨的水平,相对于饲料与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进入供需紧平衡的阶段。201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决定了中国没有过多的粮食用于深加工,美洲的模式不适合中国,控制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盲目扩张,是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今年9月27日,农业部在北京组织了“中国生物质能源研讨会”,我在会上也表达了这个观点。
国家有关部门对用粮食发展能源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已由当初单一的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转变为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开发,坚持发展燃料乙醇“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一些专家提倡大量种植木薯和甜高粱来发展燃料乙醇生产。用木薯和甜高粱代替玉米虽然可以做到不与人争粮,但却做不到不与粮争地。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秸秆代替粮食生产燃料乙醇是解决乙醇原料的根本出路。
总体上,中国在生物能源领域相关产业化技术方面还差强人意。生物燃料是个交叉学科,涉及到农学、化工、能源等多个领域,国内的高校院所更多的仍停留在“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阶段,在资源整合方面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