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碳酸二甲酯行业作为绿色、环保的新型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中间体,分子结构独特,含有多种官能团,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略带刺激性气味且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液体,却能与多数有机溶剂及酸类、碱类溶剂混溶。其毒性较低,环保性能优良,在农药、医药、塑料、涂料、染料和新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还可按纯度分为工业级(纯度大于 99.9%)和电池级(纯度 99.999% 以上),前者多用于传统领域,后者则是锂电池电解液的重要溶剂,且近年来在电解液中的用量已占 30% 左右,逐渐成为核心应用领域。当前,全球及我国碳酸二甲酯行业在产能、供需、价格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以下是2025年碳酸二甲酯行业现状分析。
国外碳酸二甲酯生产企业分布在多个国家,各企业产能、配套销售情况及采用工艺有所不同,且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中国及美国市场。从产能分布来看,国外碳酸二甲酯总产能达 53.7 万吨 / 年。其中,俄罗斯喀山石化产能 2.5 万吨 / 年,以市场交易为主,采用 EO 酯交换法;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产能 10 万吨 / 年,为聚碳酸酯配套生产,工艺为气相甲醇氧化羰基化法;日本宇部兴产株式会社产能 1.5 万吨 / 年(含 0.5 万吨电池级、1 万吨工业级),2000 吨供应本厂电解液装置,其余外销日本当地电解液厂家,采用气相甲醇氧化羰基化法;日本三菱集团产能 1.5 万吨 / 年,为电解液配套,工艺是液相甲醇羰基化法;韩国 KPX Chemial 集团产能 10 万吨 / 年,采用 EO 酯交换法;韩国乐天化学产能 11 万吨 / 年,主要配套三星的聚碳酸酯装置,其余外销韩国当地的胶黏剂和涂料厂家,工艺为液相甲醇氧化羰基化法;美国德士古公司产能 6 万吨 / 年,采用酯交换法;美国 GE 公司产能 10 万吨 / 年,配套本厂聚碳酸酯装置,不对外销售,工艺为液相甲醇羰基化法;意大利埃尼集团产能 1.2 万吨 / 年,对外销售,采用液相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在市场布局方面,日本宇部兴产与三菱化学于 2016 年在中国合资成立常熟宇菱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进入中国电解液市场;同时,日本宇部兴产计划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设 10 万吨 / 年碳酸二甲酯和 4 万吨 / 年碳酸甲乙酯装置,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整体来看,国外碳酸二甲酯厂家大多配套有下游聚碳酸酯或电解液装置,对外销售量较少。
《2025-2030年中国碳酸二甲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我国碳酸二甲酯行业起步于 1995 年,历经 27 年发展,工艺技术不断多元化,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且生产区域集中度较高,同时未来拟在建项目众多,产能扩张趋势明显。
我国碳酸二甲酯行业最初以环氧丙烷酯交换法工艺为主,2020 年随着环氧乙烷法、甲醇羰基化法、尿素醇解法等工艺技术工程化投产,结束了环氧丙烷酯交换法一家独大的局面,进入行业成长期。2020 年产能同比增长 54.3%,达到 113.6 万吨 / 年;2021 年受动力电池需求爆发、电解质溶剂需求急剧上升影响,产能增至 184.8 万吨,同比增长 44.9%;2022 年产能继续暴涨,新增投产 49.1 万吨,达到 233.9 万吨。
国内各企业产能及相关情况多样,具体如下:华鲁恒升(山东)采用甲醇气相羰基化法,2021 年投产,产能 30 万吨 / 年;浙江石化(浙江)采用 EO 酯交换法,2020 年投产,产能 20 万吨 / 年;石大胜华(山东)采用 PO 酯交换法,2021 年投产 12.5 万吨 / 年,总产能为 12.5 + 7.5 + 5.0 万吨 / 年;中沙天津石化(天津)采用甲醇气相羰基化法,2021 年投产,产能 10 万吨 / 年;利华益维远(山东)采用甲醇气相羰基化法,2022 年投产,产能 10 万吨 / 年;榆林化学(陕西)采用甲醇气相羰基化法,2022 年投产,产能 10 万吨 / 年;铜陵金泰(安徽)采用 PO 酯交换法,2010 年投产,产能 9.0 万吨 / 年;重庆东能(重庆)采用甲醇液相羰基化法,2019 年投产,产能 7.0 万吨 / 年;维尔斯化工(山东)采用 PO 酯交换法,产能 6.0 万吨 / 年;重庆万盛(重庆)采用甲醇液相羰基化法,2020 年投产,产能 6.0 万吨 / 年;东营海科(山东)采用 PO 酯交换法,有电池级产品,产能 5.0 万吨 / 年;云化绿能(陕西)采用 PO 酯交换法,2014 年投产,产能 5.5 万吨 / 年;江苏思派(浙江)采用 EO 酯交换法,2021 年投产,产能 6.0 万吨 / 年;姜堰化肥(江苏)采用 PO 酯交换法,产能 6.0 万吨 / 年;新宙邦(广东)采用 EO 酯交换法,2022 年投产,产能 5.0 万吨 / 年;中盐红四方(安徽)采用甲醇气相羰基化法,2018 年第一套投产,2020 年第二套投产,总产能 5.0 + 5.0 万吨 / 年(2 套);奇美化学(台湾)采用 EO 酯交换法,为 PC 配套,产能 5.4 万吨 / 年;营口恒洋(山东)采用 PO 酯交换法,2022 年投产,产能 5.0 万吨 / 年;中科惠安(山西)采用尿素法,2020 年投产,产能 5.0 万吨 / 年;兖矿国宏化工(山东)采用 PO 酯交换法,2011 年投产,产能 5.0 万吨 / 年;青岛恒源(山东)采用尿素醇解法,2022 年投产,产能 4.0 万吨 / 年;山东德善(山东)采用 PO 酯交换法,产能 4.0 万吨 / 年;浙铁大风(浙江)采用 EO 酯交换法,2010 年投产,产能 4.0 万吨 / 年;泉州恒河(福建)采用甲醇液相羰基化法,产能 4.0 万吨 / 年,目前暂停使用;东营顺新(山东)采用 PO 酯交换法,2008 年投产,产能 3.0 万吨 / 年;江苏奥克(江苏)采用 EO 酯交换法,2022 年投产 20 万吨 / 年,有电池级产品,总产能 2.0 + 20 万吨 / 年;山东飞扬(山东)采用尿素醇解法 / PO 酯交换法,产能 2.0 万吨 / 年,目前停产。
2020 年国内碳酸二甲酯产量约为 47 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 6% 左右,受疫情影响,全年开工率为 52% 左右;2021 年随着下游需求复苏,产量达到 64 万吨,较上年增长 36.2%,全年开工率达 60% 左右;2022 年国内产能爆发,上半年需求旺盛,下半年受疫情扩散影响,下游消费端平淡,产量达到 100 万吨,全年开工率维持在 60% 左右。
目前国内碳酸二甲酯受原料限制,行业集中度较高,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占比高达 84%,尤其是山东地区是国内产量较大的省份。
同时,由于碳酸二甲酯工艺技术多元化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带动电解液市场迅速增长,国内碳酸二甲酯拟在建项目增多。2023 - 2026 年国内拟在建产能情况如下:华鲁恒升(山东)30 万吨 / 年,2023 年底投产,采用自有工艺;烟台万华(山东)2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 EO 酯交换法;山东德普利华益(山东)6 万吨 / 年,2023 年底投产,采用 PO 酯交换法;山东某企业 10 万吨 / 年,2023 年底投产,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法;海科思派(连云港)10 万吨 / 年,2023 年底投产,采用 PO 酯交换法;浙江石化(舟山)10 万吨 / 年,2023 年投产,采用 EO 酯交换法;卫星石化(连云港)15 万吨 / 年,2023 年投产,采用 EO 酯交换法;扬州奥克(扬州)1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 EO 酯交换法;山东维尔斯(菏泽)10 万吨 / 年,2023 年投产,采用 PO 酯交换法;联泓化学(山东)1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 EO 酯交换法;济宁盛发焦化(济宁)5 万吨 / 年,规划中,工艺待定;大连恒力(大连)20 万吨 / 年,2023 年初投产,采用 EO 酯交换法;中盐红四方(合肥)1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法;青岛恒源(青岛)4 万吨 / 年,已建未开,采用尿素法;江苏斯尔邦(江苏)1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 EO 酯交换法;濮阳宏业生物(河南)10 万吨 / 年,2023 年初投产,采用草酸二甲酯工艺;天津中沙(天津)10 万吨 / 年,2023 年下半年投产,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法;石大胜华(眉山)10 万吨 / 年,2023 年底投产,采用 EO 酯交换法;水富云天化(云南)1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尿素法;内蒙古久泰(内蒙古)2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法;陕西榆林化学(榆林)40 万吨 / 年,二期投产,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法;中蓝国塑(四川)1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法;达州久源(四川)30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尿素法;陕西天泽煤化工(山西)6 万吨 / 年,规划中,采用尿素法。预计到 2026 年国内碳酸二甲酯将新增产能 351 万吨 / 年,在产能爆发性扩张的情况下,未来竞争中成本将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随着国内碳酸二甲酯产能扩大、工艺技术多元化及产品品质提升,我国已成为碳酸二甲酯重要的生产及消费国,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供需关系随市场变化呈现不同态势,且未来需求格局预计稳中向好。
我国碳酸二甲酯下游主要应用于电解液溶剂、聚碳酸酯、传统消费三大领域。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下游需求减缓,国内碳酸二甲酯的需求量为 46.5 万吨;2021 年碳酸二甲酯表观消费量明显上升,上半年保持同比 50% 以上的增长,其中非光气法聚碳酸酯对碳酸二甲酯需求占比提升至 31%,较之前提升 2 个百分点,电解液行业对碳酸二甲酯需求占比提升至 28%,较之前提升 1 个百分点,全年消费量达 63.9 万吨;2022 年国内碳酸二甲酯总体产能达 233.9 万吨 / 年,产量在 100 万吨左右的绝大部分生产企业没有配套下游产业,大多以外销为主,且下游涂料和溶剂行业整体清淡,需求表现疲软,全年消费量为 90.0 万吨;预计 2023 年国内碳酸二甲酯的需求量将达到 127 万吨。
从各应用领域具体消费情况来看,2020 年聚碳酸酯领域消费 13.5 万吨,锂电池领域 12.6 万吨,传统行业 19.0 万吨,出口 1.5 万吨;2021 年聚碳酸酯领域消费 19.8 万吨,锂电池领域 17.9 万吨,传统行业 16.0 万吨,出口 10.2 万吨;2022 年聚碳酸酯领域消费 43.0 万吨,锂电池领域 24.0 万吨,传统行业 16.0 万吨,出口 7.0 万吨;预计 2023 年聚碳酸酯领域消费 67.0 万吨,锂电池领域 34.0 万吨,传统行业 16.0 万吨,出口 10.0 万吨。
随着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增长迅速,碳酸二甲酯用作锂电池行业电解液溶剂等高端领域的消费量占比将大幅提升,与聚碳酸酯一起形成下游主要支撑,后续也仍有非光气法聚碳酸酯新增装置的投产,聚碳酸酯、锂电池、传统行业以及出口预计仍将是碳酸二甲酯下游的主要方向。
2020 年从国内产能(113.6 万吨 / 年)和市场需求(46.6 万吨)来看,碳酸二甲酯供需暂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2021 年产能增至 184.8 万吨 / 年,需求达 63.9 万吨,供需关系随需求增长有所变化;2022 年产能进一步增长至 233.9 万吨 / 年,但受下游部分行业需求疲软影响,需求为 90.0 万吨,出现产能持续释放与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预计 2023 年产能为 245.0 万吨 / 年,需求将达到 127.0 万吨,整体供需格局在需求增长带动下预计逐步向好。
我国碳酸二甲酯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下游行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同时出口情况也受全球卫生事件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变化。
2018 年下半年,某企业开车后,碳酸二甲酯价格不断升高,迎来销售旺季,达到当时历史最高 9700 元 / 吨;2019 年年初因受 2018 年高库存高价格的影响,随着下游需求减弱后下调,2019 年年均价格为 6312.7 元 / 吨;2020 年受特殊事件影响,碳酸二甲酯价格升至 13000 元 / 吨,2020 年年均价格为 6797.2 元 / 吨;2021 年第三季度开始,内需旺盛叠加电池电解液溶剂需求发力,加之供应缩减导致价格再次上升直逼 14000 元 / 吨,2021 年年均价格为 8167.2 元 / 吨。
2021 年下半年,碳酸二甲酯价格再度大幅度波动,原因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导致碳酸二甲酯需求上升;2022 年初,由于下游聚碳酸酯装置开工率较低,导致碳酸二甲酯价格下跌;2022 年 7 月开始,下游主要行业逐渐开工复苏,如电解液溶剂行业有新装置投产,聚碳酸酯需求量逐渐升高,碳酸二甲酯价格有所增长;2022 年 10 月下旬,碳酸二甲酯市场弱势下行,陷入下行通道近 50 天,此阶段,碳酸二甲酯市场整体趋势先涨后跌,在探底小幅反弹后,市场整体仍以下跌收尾,2022 年年均价格为 7387.1 元 / 吨。
近年来我国碳酸二甲酯产量在新产能不断释放下增长迅速,消费量也在电解液溶剂及聚碳酸酯的需求增多之下增长明显,但出口方面因全球卫生事件的影响增速偏缓。2017 - 2021 年我国碳酸二甲酯出口量呈现一定变化,其中 2020 年出口 1.5 万吨,2021 年出口 10.2 万吨,2022 年出口 7.0 万吨,2023 年出口 10.0 万吨。
碳酸二甲酯行业未来在产能结构、需求方向及市场竞争等方面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不同纯度的碳酸二甲酯产品市场表现将有所分化。未来5年碳酸二甲酯将新增产能 351 万吨,大部分为工业级碳酸二甲酯,虽然下游需求也将会有阶段性的提升,但由于产能产量进一步提高,短期内,工业级碳酸二甲酯依旧会表现出供应过剩的局面,市场仍会维持弱势运行。
在国家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下游电解液消费量继续增加,电解液溶剂需求向好,电池级碳酸二甲酯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成为碳酸二甲酯需求的有力支撑。电池级碳酸二甲酯产品存在纯度要求高、工艺难度较大、客户验证周期长和技术壁垒较高等情况,电池级碳酸二甲酯行业需求有望在未来迎来高速增长的同时,供给依然偏紧,拥有电池级产能的龙头企业将持续布局,不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