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中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火炬传递的智能实践与数据透视
2025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政策加速落地的关键年份。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下,全国机器人密度达422台/万人,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800亿元。本届全运会火炬传递创新性地将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入活动全流程,展现了中国在智能装备研发、跨境协作机制及城市智慧化建设方面的最新成果。

2025年11月2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同步启动。作为"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创新实践,本次活动采用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前沿技术承担传递任务。这种模式既符合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25%的增长态势,也体现了大湾区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示范作用。火炬传递路线设计突破传统模式,通过点对点跳跃式传递,智能设备在1小时内完成跨城接力,充分展现"一小时生活圈"的区域协同效能。
在技术实现层面,本次传递首次引入低空飞行器与地面智能设备协同作业。数据显示,活动共部署12台具有自主导航功能的服务机器人、8辆L4级无人驾驶车辆及4架物流无人机。这些设备通过5G-V2X车路协同系统实现实时通信,形成"空-陆-人"三维传递网络。其中,香港站穿越维多利亚港的传递段,采用具备毫米波雷达避障技术的无人机完成跨海传递,成功克服复杂气象条件带来的技术挑战。
火炬传递路线设计兼顾历史传承与科技创新。在广州站的传递中,智能机器人沿明代古城墙进行巡游式传递,通过搭载的多光谱成像系统同步采集古建筑数据,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这种"传递+监测"的复合功能,体现了服务机器人在公共事务中的延伸价值。数据显示,本次活动累计采集历史建筑三维点云数据超过1.2TB,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型技术解决方案。
依托"无感通关"政策支持,活动实现了智能设备与人员的高效跨境流动。4个城市的传递装备通过自主导航系统,在30分钟内完成通关流程,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70%。这种"技术+政策"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保障了火炬传递的时效性,更验证了大湾区在智能装备跨境应用方面的制度创新。传递结束后,各城市代表通过配备AI调度系统的机器人车队,将火种安全护送至广州主会场,全程耗时较往届缩短40%。
本次火炬传递活动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载体,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成功实现了跨城协同、文化遗产保护与智能装备应用的多维突破。这些实践不仅为大型赛事组织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更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服务场景拓展、跨境协作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随着2025年机器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类似创新应用将在更多领域催生新的发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