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汉服行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汉服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活力,2023 年市场规模已达 144.7 亿元,预计 2027 年将攀升至 241.8 亿元,2028 年更有望突破 334 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 7405 家,2025 年截至 4 月已新增注册 350 家,消费者规模突破 1000 万,核心人群年均消费 2000-5000 元,Z 世代贡献了 75% 的消费额,短视频平台上 2023 年汉服相关内容播放量超 600 亿次,文化热度与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另一方面,市场快速扩张中也滋生了消费降级、快时尚化等问题,同时跨界融合、版权保护、设计创新等方向正为汉服行业破解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推动汉服从 “文化自觉” 逐步走向 “时尚创新”。
汉服行业的增长不仅体现在规模数据上,更在消费群体、购买习惯、地域分布等维度呈现出清晰的特征,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报告大厅《2025-2030年中国汉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从市场规模与企业数量来看,汉服市场呈持续扩容态势。2023 年汉服市场规模达 144.7 亿元,较此前年份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24 年、2025 年将继续提升,2027 年有望达到 241.8 亿元,2028 年进一步增长至 334 亿元;国内现存汉服相关企业 7405 家,近十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5 年截至 4 月已新增 350 家相关企业,行业参与度持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仍不足 2022 年中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9222.6 亿元)的 2%,未来上行空间显著。
在消费群体画像方面,汉服消费者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性别上,女性用户占比 70.2%,男性用户占 29.8%;学历上,大学本科学历用户占 59.5%,大学专科占 24.4%;地域上,59.2% 的消费者分布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占比 26.0%,华北地区消费者占 27.5%,华东地区占 19.1%;年龄上,40 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超九成,15-25 岁是核心消费主力;收入上,88.2% 的消费者月均可支配收入超 5000 元,其中月均可支配收入过万的占比 49.3%,消费能力较强。
购买行为与消费场景方面,汉服消费呈现多元化特点。购买渠道上,超五成消费者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购买汉服,39.5% 的消费者选择线下汉服实体店;购买频率上,每季度购买 1-2 次汉服的消费者占 47.8%,每半年购买一次的占 27.8%,每月购买 1-3 次的占 18.4%,一年购买一次的占 3%,另有 0.7% 的消费者从未购买过汉服。消费者不购买汉服的主要原因集中在 “不实用、影响日常出行”(43.6%)、“穿着过程较为繁琐”(38.8%)、“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34.2%)、“了解程度不深,未来了解后会购买”(33.1%)以及 “穿着过于闷热”(28.7%),仅 1.1% 为其他原因。穿汉服的场景则涵盖多个领域,54.5% 的消费者会在汉服活动中穿着,46.4% 用于艺术拍摄,45.4% 在传统节日穿着,39.2% 选择旅游观光时穿,34.5% 用于舞台表演,30.6% 会在日常活动中穿着,29.5% 用于婚庆典礼,另有 0.9% 为其他场景。
商家地域分布上,2022 年淘宝认证汉服商家的地区集中度较高。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山东、浙江、广东、四川和江苏,占比依次为 21.5%(307 家)、18.8%(269 家)、13.5%(194 家)、12.6%(180 家)和 11.6%(166 家);其余省份中,河南有 90 家,北京 72 家,安徽 66 家,湖北 51 家,江西 35 家。浙江、广东等地区因经济发达、电商产业成熟、人才储备充足、纺织业基础好,未来汉服商家数量仍有增长空间。
尽管汉服行业增长势头良好,但市场中仍存在诸多乱象,不仅影响消费者体验,更对汉服文化传承造成冲击,其背后与消费者认知、市场机制缺陷密切相关。
从市场现象来看,消费降级与快时尚化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汉服设计同质化严重,抄袭与模仿现象泛滥,原本丰富多彩的汉服款式逐渐变得单一,导致消费者视觉疲劳;产品品质也大幅下滑,十年前街头常见的面料考究、工艺细致的汉服逐渐减少,如今部分汉服虽定价不低(如某店铺立领衫售价 130 元),却被质疑性价比低于快时尚品牌衬衫,让消费者对汉服价值产生疑惑。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消费者普遍希望以低价购入汉服,却忽视了汉服制作所需的精湛工艺与高成本,商家为应对价格竞争,不得不压缩利润空间,最终导致产品品质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快时尚化趋势侵入汉服市场,许多商家模仿快时尚品牌 “快速上新” 的运营模式,短期内虽能拉动销量,但长期来看,缩短的生产周期让时间与成本压力剧增,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消费者追求的 “白菜价” 汉服虽满足了短期消费需求,却因设计缺乏创新、实际使用频率低,最终被大量闲置,与快时尚产品 “快消快弃” 的特点高度一致,汉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随之被弱化。
从乱象根源来看,消费者认知偏差与成本透明机制缺失是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消费者认知偏差显著,随着汉服热潮兴起,大量新 “入坑” 的消费者习惯将汉服价格与快时尚品牌直接对比,形成了不合理的超低价格预期。例如,面对 130 元的汉服立领衫,消费者会下意识参照快时尚衬衫的价格判断性价比,却忽略了汉服在剪裁、纹样、面料等方面的复杂工艺,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商家陷入 “低价竞争 — 品质下降 — 消费者不满” 的恶性轮回,阻碍汉服市场健康发展。二是成本透明机制缺失,汉服的成本构成远比快时尚复杂,设计、材料、工艺(如传统刺绣、古法织造)、人力等均是重要成本项,但市场中缺乏有效的成本公示渠道,消费者无法清晰了解每一项成本的具体构成,容易对汉服价格产生 “虚高” 误解,进而影响对汉服价值的判断,导致价格与品质难以实现合理匹配。
三、汉服行业破局路径:从供给优化到版权保护,多维度构建健康市场生态
针对汉服市场的现存问题,需从供给体系、行业标准、消费场景、版权保护等多个维度发力,既保障消费者权益,也为汉服文化传承与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首先,建立分层供给体系,平衡汉服质量与市场覆盖面。对于基础款汉服,可通过与纺织巨头合作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借助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让更多消费者以合理价格购买到品质有保障的汉服;对于设计款汉服,可采用众筹模式验证市场需求,通过预售方式确定生产规模,既能避免库存积压,也能通过精准对接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原创化汉服的需求。
其次,推动行业标准建立与成本透明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需针对不同定位的汉服制定分级标准,例如将汉服划分为基础款、品质款、文化款,对每一级别的面料、工艺、文化元素含量等进行明确界定,并公示对应的预期价格区间,让消费者在选购时能清晰了解产品特征与价值,增强消费信任感。同时,建立汉服成本透明机制,要求商家基于材料采购价、工艺工时费、人力成本等真实数据定价,并向消费者公示成本构成,帮助消费者理解汉服价格背后的逻辑,减少因认知偏差导致的消费矛盾,引导市场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竞争”。
再次,构建可持续消费新场景,拓展汉服消费边界。结合旅游与文化活动需求,探索汉服租赁与共享经济模式,例如在旅游热点地区开设汉服租赁店,为游客提供不同款式、尺码的汉服及配套配饰,让消费者 “应时而穿”,无需承担一次性购买成本;推动汉服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传统节日活动、文化景区体验中融入汉服元素,提升消费者的沉浸式体验感与满意度,同时降低汉服消费的 “门槛”,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最后,加强汉服版权保护,以设计赋能文化传承。明确汉服版权保护的边界,仅将图案、纹样等具有独创性的可分离设计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而形制、简单传统元素及古制本身不落入保护范畴,既避免过度保护限制创新,也防止抄袭行为损害原创者权益。同时,打造 “版权 + 汉服” 生态,通过建立版权确权、交易、转化机制,为原创汉服设计提供保障,鼓励设计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让汉服不仅是服饰,更成为 “穿在身上的中国故事”,激活文化记忆的同时提升汉服的时尚价值。
未来,汉服行业将在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融合中持续发展,跨界 IP 合作、“新中式” 风格、消费大众化等趋势将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而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将为行业全球化奠定基础。
第一,汉服跨界 IP 合作深化,周边产业同步崛起。汉服热潮将进一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汉服写真、汉服租赁、汉服体验馆将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成 “汉服 + 服务” 的完整消费链条。同时,汉服品牌将更多地与博物馆、游戏、影视剧、漫画等跨界 IP 合作,借助 IP 的影响力打破原有用户圈层,吸引更多非核心消费者关注汉服,提升品牌知名度与文化内涵。此外,短视频平台将持续成为汉服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消费者发布的汉服展示、换装、开箱等内容将进一步助推汉服文化升温,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新中式” 汉服成主流,汉服消费走向大众化、日常化。随着 “国潮” 风的持续渗透,融合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审美的 “新中式” 汉服将逐渐成为主流,这类汉服摒弃了传统汉服的繁冗设计,保留交领、右衽、纹样等核心象征性元素,同时采用更轻便的面料、更简洁的剪裁,符合现代穿着习惯与审美需求。针对当前改良汉服存在的问题(43.8% 的消费者认为日常穿着繁琐,43.3% 觉得汉元素应用有割裂感、不够日常,42.4% 认为面料缺乏质感、轻便性与耐磨性不足,37.4% 觉得美感不足、细节不够),未来改良汉服将向 “轻便化、日常化、质感化” 方向改进,推动汉服从 “特殊场景穿着” 走向 “日常服饰”。同时,随着汉服新店增多、市场供给增加,行业竞争加剧引发价格战,汉服价格将呈下降趋势,这将降低新消费者的 “尝鲜成本”,推动汉服消费从细分圈层走向大众化,成为更广泛接受的服饰品类。
第三,汉服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加强,助力全球化布局。高校将成为汉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举办原创时尚汉服设计大赛、建立服饰文化育人联盟等方式,输送兼具传统文化素养与现代设计能力的新锐力量,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同时,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将形成涵盖产业报告、汉服地图、设计研究等内容的 IP 矩阵,推动汉服行业标准细化,包括面料、工艺、 sizing 等方面的规范,让汉服生产、销售更具系统性。在此基础上,汉服将逐步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上海等城市链接全球的文化新名片,通过 “中国设计 + 中国文化” 的组合,让汉服之美走向世界舞台,实现从 “国内热潮” 到 “全球认可” 的跨越。
汉服行业在 2025 年及未来的发展中,既拥有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文化热度持续攀升的机遇,也面临消费降级、快时尚化冲击的挑战。汉服不仅是一种传统服饰,更是承载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兴衰,更关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唯有通过建立分层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制定行业标准与成本透明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构建可持续消费场景拓展行业边界,加强版权保护与设计创新赋能文化价值,同时推动人才培养与全球化布局,才能让汉服行业摆脱当前困境,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高质量发展” 的转型。未来,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与行业生态的持续完善,汉服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找到精准定位,成为 “穿在身上的中国故事”,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绽放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