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今年8月,我国光伏组件市场再现显著波动。一线厂商报价较6月底上涨约6%,部分高功率型号出现缺货现象,产业格局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持续调整。本文通过梳理当前市场数据与趋势,揭示光伏组件产业链的最新动态及未来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光伏组件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数据显示,截至8月中旬,国内一线光伏组件企业对外报价已突破0.7元/瓦,较6月底最低点(约0.66元/瓦)显著上涨。其中,710W大版型组件成为核心短缺产品,该型号当前市场报价集中在0.685元/瓦(含税),部分头部企业交货周期已缩短至一周内。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价格上涨与上半年政策驱动的"抢装潮"不同,需求端未出现明显增长,涨价压力主要源于供应链上游传导。
分析本轮涨价根源可见,上游原材料环节成为关键变量。在行业"反内卷"背景下,多晶硅料价持续走高,导致电池片生产成本增加约10%-15%。同时,部分厂商为避免低价竞争主动控制出货节奏,进一步加剧了特定型号的供应紧张。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提升大功率组件产能占比,但受限于产线改造周期,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市场数据显示,710W及以上功率段组件需求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尽管该型号报价已达0.685元/瓦(含税),但因具备更高的发电效率和系统兼容性,成为工商业分布式项目首选方案。据产业链调研反馈,头部厂商正加速推进210mm硅片技术路线的产能扩建,预计到2026年大功率组件占比将提升至45%以上。
当前光伏组件市场呈现供需双侧重构特征。上游成本压力推动价格回升,而下游对高功率产品的偏好则重塑了产品结构。企业需在供应链协同、技术迭代和产能布局方面持续优化,以应对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随着多晶硅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成熟,预计2025年底光伏组件价格将趋于平稳,行业有望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