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互联网应用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闪存行业发展分析:闪存行业持续催生定制化存储需求
 闪存 2025-08-14 19:19:17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闪存作为数据存储的关键载体,其行业动态备受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存储需求呈爆炸式增长,闪存作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凭借其高速读写、低功耗、高可靠性和体积小等优势,成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存储方案。以下是2025年闪存行业发展分析。

  闪存技术的进化不仅是存储介质的迭代,更是数字化社会基础设施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存储芯片产业链上游为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及晶圆制造;中游为各类存储芯片产品,可分为易失性存储芯片和非易失性存储芯片;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高新科技、信息通信、物联网等。现从三大方面来分析2025年闪存行业发展分析。

2025年闪存行业发展分析:闪存行业持续催生定制化存储需求

  一、2025年闪存市场现状剖析

  存储芯片,也叫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信息的记忆部件。《2025-2030年中国闪存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根据断电后数据是否被保存,可分为 ROM(非易失性存储芯片)和RAM(易失性存储芯片),即闪存和内存,其中闪存包括NAND Flash和NOR Flash,内存主要为DRAM。

2025年闪存行业发展分析:闪存行业持续催生定制化存储需求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2025年闪存市场规模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NAND闪存市场规模已达700亿美元,容量达8330亿GB。进入2025年,尽管市场需求有所波动,但整体规模仍在持续扩张。在企业级市场,由于数据中心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 AI 应用对数据存储需求的激增,带动了对大容量、高性能闪存产品的采购。例如,数据中心为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快速读写需求,不断升级其存储设备,对企业级固态硬盘(SSD)的需求大幅增长。而在消费级市场,智能手机、PC 等设备对闪存的需求虽增长放缓,但随着新兴智能设备的普及,如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为闪存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受全球经济形势以及部分终端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闪存市场的增长速度较预期有所放缓,预计2025年全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二)供需格局变化

  供给侧调整:面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价格压力,闪存制造商纷纷在2025年采取减产措施。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等行业巨头均执行了减产计划,通过降低产线利用率和延迟工艺升级等方式削减产量。三星削减了西安工厂的 NAND 闪存产量,减少幅度在 10% 以上,同时调低了韩国华城部分生产线的产量 。这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稳定产品价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产能向高毛利产品转移,如高带宽内存(HBM)等新兴产品。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部分旧的 NAND 闪存生产线正逐步升级到更先进的工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产能供给。

  需求侧分化:从需求端来看,不同应用领域对闪存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在 AI 领域,对闪存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AI 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数据,对数据读写速度、带宽、功耗提出了极高要求,企业级 SSD 成为 AI 公司的首选 。而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传统消费电子领域,需求增长乏力。智能手机市场下半年展望不明,出货量增长受限,导致对移动端 eMMC / UFS 闪存的需求增长缓慢 。PC 市场也面临类似情况,尽管 Windows 10 EOL 可能激起一波换机潮,但整体市场需求仍较为疲软。不过,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广泛应用,智能家电、工业物联网终端等设备对闪存的需求正在稳步上升,成为需求侧的一个新亮点。

  (三)价格走势分析

  2025年闪存产品价格经历了先抑后扬的过程。年初,由于市场供过于求,NAND 闪存价格延续了 2024 年第三季度以来的下降趋势,厂商对上半年需求持悲观态度,价格持续走低。但随着减产措施的逐步实施以及部分应用领域需求的回升,从第二季度开始,价格逐渐企稳。到了第三季度,市场供需失衡情况明显改善,据预测,NAND 闪存行业产品的平均合约价将环比增长 5 - 10% 。其中,客户端固态硬盘因库存回补以及大容量 QLC 产品的推动,合约价将在本季度环比提升 3 - 8%;企业级固态硬盘在英伟达 Blackwell 平台出货量增加的带动下,需求上涨,价格涨幅在 5 - 10% 。不过,移动端的 eMMC / UFS 由于智能手机市场的不确定性,涨幅仅 0 - 5% 。闪存晶圆价格也在三季度出现 8 - 13% 的提升 。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闪存价格将在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中保持相对稳定,但仍存在因市场突发因素而波动的可能。

  二、闪存技术进展与突破

  (一)闪存芯片制造工艺革新

  高堆叠层数发展:为了提升闪存芯片的容量密度并降低成本,各大厂商在 2025 年加速推进 NAND 闪存的高堆叠层数技术。三星、SK 海力士等企业均公布了 300 + 堆叠层数 NAND 产品,预计 2025 年 NAND 将全面进入 300 + 层数时代 。一些企业甚至爆出了 400 + 层数的 NAND 研发成果。例如,更高堆叠层数的 NAND 芯片能够在单位面积内集成更多的存储单元,从而有效提高存储容量。以三星为例,其新型号的 300 + 层 NAND 闪存产品相比之前的产品,容量密度提升了数倍,在满足数据中心等对大容量存储需求的同时,降低了单位存储成本,增强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高堆叠层数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延续,推动闪存行业迈向更高的存储密度时代。

  制程工艺优化:除了堆叠层数的提升,闪存行业芯片的制程工艺也在不断优化。先进的制程工艺能够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功耗。各大闪存制造商纷纷投入研发资源,将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应用于闪存芯片生产。通过采用更先进的光刻技术、优化芯片架构等手段,闪存芯片的读写速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功耗进一步降低。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闪存产品在高性能计算、AI 等领域的应用表现,还能满足移动设备等对低功耗存储的需求。例如,某闪存厂商通过优化制程工艺,使其生产的闪存芯片在读写速度上提升了 20% 以上,而功耗降低了15%左右,为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技术优势。

  (二)新型闪存技术探索

  QLC 闪存的普及与改进:在 2025 年,QLC 闪存因其成本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大容量存储需求的增加,QLC 时代提前到来,2024 年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32TB 大容量企业级 SSD 已经大规模量产,64TB 和 128TB 容量的 QLC 企业级 SSD 需求量也在增加,预计 2025 年 QLC SSD 将有 45% 的产能应用在服务器上 。尽管从 SLC 到 MLC,再到 TLC,最终到 QLC,SSD 的性能一直在下降,但随着技术的演变,2025 年 QLC SSD 的速度已经比 2017 年的 TLC SSD 快很多了,如今 QLC SSD 的顺序读写速度可达 7000MB/s 左右,能够满足 AI 大模型数据存储和调用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升 QLC 闪存的性能,厂商们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如优化闪存颗粒的制造工艺、改进主控芯片的算法等,以提高 QLC 闪存的可靠性和读写速度,使其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市场对大容量、高性能存储的需求。

  其他新兴闪存技术研究:除了 QLC 闪存,行业内还在积极探索其他新兴闪存技术,如 3D XPoint 技术、MRAM(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等。3D XPoint 技术具有高速读写、高耐用性等特点,有望在高端存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数据中心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和更高的存储性能。MRAM 则利用磁性材料的特性实现数据存储,具有非易失性、高速读写、低功耗等优势,被认为在未来的物联网设备、移动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这些新兴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发或小范围应用阶段,但它们代表了闪存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旦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将对闪存行业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三)主控芯片技术升级

  提升读写性能与能效:主控芯片作为闪存存储设备的核心组件,其技术升级对于提升整体性能至关重要。在2025年,各大主控芯片厂商不断投入研发,致力于提升主控芯片的读写性能和能效。联芸科技依靠 Agile ECC + QLC 算法,构建了高能效主控芯片开发平台,从而开发出了 MAP1802 和 MAP1806 两款具备高性能、大容量、低功耗特性的主控芯片 。这些主控芯片能够有效提升闪存存储设备的顺序读写速度和随机读写性能,同时降低功耗,提高存储设备的整体能效。例如,搭载这些主控芯片的 SSD 在顺序读取速度上相比传统产品提升了 30% 以上,而功耗降低了 20% 左右,为用户带来了更高效、更节能的存储体验。

  适应新型闪存技术与接口标准:随着新型闪存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接口标准的更新换代,主控芯片也需要不断升级以适应这些变化。在2025年,主控芯片厂商积极研发能够支持高堆叠层数 NAND 闪存、QLC 闪存等新型闪存技术的主控产品,同时确保主控芯片与 PCIe 5.0、NVMe 2.0 等最新接口标准的兼容性。例如,慧荣科技推出的面向企业级 AI SSD 的高性能主控 SM8366,支持 PCIe 5.0 x4 和双端口,支持 NVMe 2.0、OCP 2.0 规范,最高支持 128TB QLC 大容量,能够充分发挥新型闪存技术的优势,满足企业级 AI 应用对高速、大容量存储的需求 。这种与新型闪存技术和接口标准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闪存存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三、闪存应用领域拓展与变革

  (一)数据中心与云计算领域的关键作用

  支撑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在数据中心与云计算领域,闪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数据中心需要存储和处理海量的数据。闪存凭借其高速读写、低延迟等特性,成为满足数据中心对数据存储和访问要求的理想选择。企业级 SSD 在数据中心中广泛应用,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大量的用户数据。例如,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采用高性能的企业级 SSD 阵列,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请求,实现数据的高速读写,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同时,闪存的大容量特性也使得数据中心能够存储更多的数据,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据统计,在 2025 年,数据中心对企业级闪存存储设备的采购量相比上一年增长了 20% 以上,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助力 AI 与大数据分析:AI 和大数据分析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对闪存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I 大模型的训练需要频繁地读取和写入大量的数据,对数据读写速度和带宽要求极高。闪存技术能够满足 AI 大模型训练对数据存储和调用的需求,大大缩短了模型训练的时间。在大数据分析场景中,闪存的高速读写性能也有助于快速检索和分析海量的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例如,某 AI 研究机构在采用基于闪存的存储设备后,其 AI 模型训练时间缩短了 30% 以上,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随着 AI 和大数据分析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不断拓展,闪存作为关键存储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消费电子领域的创新与挑战

  智能手机与 PC 的闪存应用变革:在智能手机和 PC 领域,闪存仍然是重要的存储组件。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对闪存的容量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2025年,高端智能手机普遍采用了 UFS 4.1 等高速闪存技术,顺序写入速度可达 4200MB/s,顺序读取速度可达 4350MB/s,能够快速存储和读取高清视频、大型游戏等数据,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PC领域,随着 AI PC 的发展,对闪存的性能和容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AI PC 需要更快的存储速度来支持 AI 应用的运行,预计 2025年AI PC 将占 PC 出货总量的 43%,并且比当前普通 PC 高出 80% 以上 DRAM 容量 。然而,智能手机和 PC 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对闪存厂商来说,如何在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同时,降低成本,成为面临的挑战之一。

  新兴智能设备的闪存需求增长:除了智能手机和 PC,新兴智能设备如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的兴起,为闪存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需要闪存来存储用户的健康数据、运动数据等,对闪存的容量和功耗有较高要求。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等也需要闪存来存储音频、视频数据以及设备配置信息等。这些新兴智能设备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闪存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新兴智能设备对闪存的需求量将占消费级闪存市场的 20% 以上,成为闪存市场新的增长点。闪存厂商需要针对这些新兴智能设备的特点,开发出更适合的闪存产品,满足其对存储容量、性能和功耗的要求。

  (三)汽车领域的新兴应用场景

  智能驾驶与车联网的存储需求: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智能驾驶和车联网成为汽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为闪存带来了新兴的应用场景。在智能驾驶方面,车辆需要存储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地图数据以及驾驶决策算法等,对闪存的存储容量和读写速度要求极高。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的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每秒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高速、大容量的闪存来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以支持车辆的自动驾驶决策。在车联网方面,车辆需要与外界进行数据交互,如下载地图更新、上传车辆状态信息等,这也需要可靠的闪存存储来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快速传输。预计到2025年底,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相关的汽车闪存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并且在未来几年内保持高速增长。

  汽车电子系统对闪存可靠性的要求:汽车电子系统的工作环境复杂,对闪存的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闪存需要在高温、低温、高湿度以及强电磁干扰等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为了满足汽车电子系统对闪存可靠性的要求,闪存厂商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技术和工艺。例如,采用特殊的封装技术来提高闪存芯片的抗冲击和抗振动能力,优化芯片的电路设计来增强其抗电磁干扰能力,同时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流程,确保产品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电子系统对闪存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闪存厂商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以满足汽车行业的严格要求。

  综上,闪存行业正处于性能提升与成本优化的关键阶段,技术迭代、地缘博弈和需求变革将持续重塑竞争格局。未来,闪存行业的发展将围绕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应用展开。一方面,QLC(四层单元)和PLC(五层单元)技术的商业化将进一步提升存储容量,而SCM(存储级内存)等新型架构有望填补DRAM与NAND之间的性能鸿沟。另一方面,边缘计算、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新兴场景将持续催生定制化存储解决方案的需求。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闪存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