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在教育领域强调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高校跆拳道行业课程正面临着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机遇与挑战。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跆拳道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核与实践价值,将其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实现育人目标的全面达成。
《2025-2030年中国跆拳道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跆拳道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推动体育精神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跆拳道自身所蕴含的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等精神内核,本就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规范有着积极引导作用。而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精神内核的道德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借助实践载体促进知行合一。跆拳道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对抗性训练和遵守礼仪规范的过程中,能将思政元素具象化。通过 “做中学、学中悟” 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动,切实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跆拳道课程思政教学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课程目标思政融合度不足。多数高校设定 “技能 + 素质” 的双重目标,但其思政元素与技能训练的关联性较弱,导致思政与课程目标的融合不够深入,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存在单向灌输倾向。传统的示范教学模式虽能保证动作教学的规范性和课堂纪律性,但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思政内容的状态,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价值引导,难以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再次,学生主体性参与度偏低。学生在体能训练和关注比赛成绩方面积极性较高,但在思政反思、实践等环节参与度不足,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难以将课程思政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助力。最后,评价机制重技能轻素养。高校虽有相对完善的技能考核体系,能对学生的竞技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思政素养评价上,存在指标模糊的问题,导致评价结果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礼仪养成和价值观践行。
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校跆拳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
构建思政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促进教学目标分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基础、进阶、高阶三个层次。基础层聚焦跆拳道礼仪规范,将课堂礼仪与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教育结合,通过每节课前 5 分钟的礼仪专项训练,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礼仪习惯;进阶层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通过分组练习、实战对抗等活动,理解集体主义精神,掌握协作方法;高阶层则借助校内赛事、社区跆拳道文化推广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组织与维护工作,塑造责任担当认知,实现思政目标与技术训练的同步落实。同时,开发模块化教学内容,把武德故事、国际赛事案例等融入技术教学模块。比如,整理相关影像资料形成武德故事模块,配合多媒体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对国家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家国情怀;通过国际赛事模块,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公平竞争思想的重要性,塑造正确价值观。
打造沉浸式思政教学场景也必不可少。通过革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协作决策能力,培养公平正义的核心素养。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法,根据教学条件让学生扮演裁判、选手、教练等不同角色,设置争议判罚场景,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研究竞技规则,形成规则意识,同时塑造责任担当意识和提高领导能力,课后引导学生总结思政收获,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此外,创设问题驱动情境,结合跆拳道比赛特点设置相关问题,如 “对手使用违规动作时如何维护竞技公平”“遇到不遵守礼仪规范的人如何友好提醒” 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现实角度分析问题,激发主动思考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设计双轨式学习路径同样关键。以学生为本,设计 “校内学习 + 校外实践” 的路径,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建立 “技能 + 反思” 日志,让学生在每天训练后整理技术掌握情况、心得体会和思政感悟,教师每周批改并提供个性化反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政元素与训练、成长的关联,实现价值观内化和行为自觉。组织主题式课外实践,与周边社区居委会合作,让学生参与社区防身术教学等公益活动,活动前整理相关知识和分析武德精神,活动中教授技巧,活动后撰写实践报告总结收获和不足,以此塑造公民意识,提高对服务社会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完善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推进思政素养评价升级,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追求卓越的核心素养。开发多维度评价量表,包含礼仪表现(20%)、团队贡献(30%)、价值观陈述(50%)等内容。礼仪表现评价通过日常观察学生言行,分析其公民意识素养;团队贡献评价结合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采用 “小组成员互评 + 教师评价” 的形式,分析其公平正义素养;价值观陈述评价根据学生日志和实践报告,分析其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践行情况,必要时给予引导。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校外思政专家和跆拳道馆教练参与评价,分别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和技术训练中体现的武德精神进行评价,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成长引导。
高校跆拳道行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需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跆拳道课程的特性,从构建思政导向的课程体系、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设计双轨式学习路径、完善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这些举措,促进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合,形成以体载德、以德促技的良性循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助力新时代体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在2025年跆拳道行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这种融合创新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数据也显示,课程思政可使学生价值观践行度提升 30%,充分体现了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