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2025年玉米生产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数据显示,西北地区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玉米综合产能提升至新高度。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甘谷县礼辛镇以1.2万吨玉米年产量、1.5万亩订单种植面积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玉米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在礼辛镇沟门村的千亩玉米田中,金黄的穗粒随风摇曳。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当地与食品加工企业达成订单种植合作,覆盖1200亩核心产区。协议约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优质玉米,同时配套回收秸秆用于饲料生产,形成双向收益机制。这种模式使农户种植面积较传统分散经营扩大35%,预计年增收超480万元。
面对西北干旱气候挑战,礼辛镇实施1.5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玉米单产从2023年的480公斤/亩提升至2025年预测的620公斤/亩。土壤检测数据显示,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7%,保水保肥能力增强25%。这种技术迭代使区域玉米抗逆性显著增强,在极端天气下仍能保持90%以上产量稳定性。
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布局正在重塑当地农业格局。上游1.2万吨玉米直接供应醋类加工产业,下游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年产黄储饲料突破4000吨。这种模式创造就业岗位350个,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超百万元。数据显示,全产业链附加值较单纯种植阶段提升4倍以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
2025年的实践表明,甘谷玉米产业通过订单农业、技术革新和产业链延伸三重驱动,成功破解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困境。随着1.5万亩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能,预计到2026年种植面积将扩展至2万亩,带动全县农民人均玉米相关收入突破8000元。这种模式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新路径,更展现出现代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劲动能,标志着西北旱作农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