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再生资源行业作为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抓手,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在 “双碳” 战略与循环经济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再生资源行业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在回收体系、技术应用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与技术创新的深入,再生资源行业将在降碳、减污、扩绿等方面发挥更显著作用,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2030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再生资源行业肩负资源节约与碳减排双重使命,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提出,到 2025 年末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和产值分别达到 4.5 亿吨、5 万亿元的目标。受高耗能行业产能限制、资源进口压力及城市废弃物规模增长等因素驱动,再生资源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例如,钢铁、建材、汽车等领域的淘汰废弃物规模持续上升,推动循环利用成为城市环境管理的必然选择。
当前,行业已初步建成全国回收利用体系,废弃物综合回收率与资源产出效率逐步提升,但仍存在 “散乱污” 现象突出、新兴领域回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部分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仍通过非正规渠道流通,而风能、太阳能设备及动力电池等新兴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模式尚待探索。
(一)精细化分类推动差异化发展
再生资源可分为工业型(如废钢铁)、城市低值型(如废纸)、城市高值型(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及新兴品类(如废弃新能源装备材料、高值废塑料)。不同品类在来源、规模、碳减排效益上差异显著,需针对性设计回收利用模式。例如,工业型再生资源侧重规模化回收,新兴品类则需聚焦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
(二)完善全链条责任制度体系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核心抓手,需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细化各环节责任。对于传统再生资源,明确生产、销售、消费、处置主体的义务,例如强化汽车制造商对报废车辆的回收责任;对于新兴领域,建立退役风机叶片、光伏组件等以生产者为主导的回收机制,同时落实废弃塑料、电子产品等生产者与消费者共担责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一)全环节激励政策激发市场活力
回收环节: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根据行业成熟度动态调整补贴标准,对小微企业及互联网回收企业给予普惠性税收减免,例如免征增值税或所得税,培育市场化回收主体。
加工利用环节:延续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调整矿产资源税率,再生资源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形成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的合理价格差,提升企业使用再生原料的经济性。
消费环节:推行差别消费税率与消费押金制度,扩大政府采购中再生品比例,通过补贴、积分等方式引导公众优先购买再生产品。
(二)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以安徽微威集团等企业为例,通过建立省级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院士工作站,推动磁流变弹性体智能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未来需重点突破动力电池高效回收、废塑料化学循环等技术瓶颈,构建与新能源产业配套的再生资源利用体系。
总结:2025 年再生资源行业将在政策目标导向与市场需求拉动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4.5 亿吨循环量与 5 万亿元产值目标的实现,需依赖分类管理的精细化、责任制度的规范化及激励政策的系统化。行业需聚焦传统品类的集约化升级与新兴品类的技术突破,构建 “生产 — 回收 — 利用” 全链条循环体系,同时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回收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随着 “双碳” 战略的深化,再生资源行业不仅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实现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