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日化用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清晨洗漱到夜晚护肤,各类日化产品无处不在。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2024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容量预计将达8282亿元,2019- 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6% 。然而,在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日化用品中微塑料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刻不容缓。
据《2025-2030年中国日化用品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个人护肤品和彩妆产品中,“塑料微珠” 这种颗粒应用广泛,常被用作充填剂、成膜剂、增稠剂以及漂浮剂等,在清洁面膜、洗面奶、沐浴露等众多产品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其中,洁面乳因微塑料含量相对较多,成为研究日化用品中微塑料的重点样本。
微塑料依据来源可分为初级塑料和次级塑料。初级塑料多源于加工产品,是厚度低于 5mm 排放到环境中的小塑料颗粒,个人护理品和化妆品中的微塑料就属于此类。这类微塑料又可进一步分为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固性塑料则有聚酯、聚氨酯等。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在日化用品中有着不同的用途,尼龙 - 12 常用于抗皱霜、精华液等,起到膨化剂、黏度控制的作用;聚乙烯在洗面奶、牙膏等产品中作为磨料、成膜剂等发挥功效 。
日化用品使用后,其中的微塑料大多以废水形式进入生态环境。由于微塑料难以分解,通过生物降解或光、热降解达到矿化可能需要上百年时间。随着排放量不断增加,其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危害。生物体摄入大量微塑料后,会出现中毒、脏器损伤、消化系统阻塞等一系列问题,还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发育和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自然种群密度下降,甚至改变珊瑚共附生细菌与宿主的共生关系等 。
微塑料不仅危害动植物,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人类可通过经口摄入食物和水、空气吸入以及皮肤接触摄取微塑料,其中经口摄入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食盐中的微塑料增加了食物摄取暴露的危害,当人类食用摄入有毒微塑料的鱼类后,微塑料可能进入人体淋巴系统和循环,干扰生殖内分泌功能,还会引发人体细胞坏死、发炎等病症 。
微塑料的生物降解是在生物因素影响下,逐步分解为对环境无害物质的过程,具有低能耗、毒性小和绿色环保的特点。目前,自然环境中能分解微塑料的可降解菌种多来自陆地环境,涉及 30 多种属的真菌和细菌。微生物降解微塑料的关键在于分泌各种降解酶,重点关注的胞外酶包括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类型 。
虽然目前针对日化用品中微塑料的生物降解研究还处于成分鉴定和生态毒性效应研究阶段,但已发现的降解菌和降解酶对部分微塑料类型展现出了一定的降解潜力。如白腐菌等可降解尼龙 - 6,芽孢杆菌等多种菌类对聚乙烯有潜在降解能力 。
微生物分解微塑料包含多种生物反应,不同微塑料的降解存在差异。由于微塑料属于生物高分子,其降解化学途径与其他高分子相似。微生物降解微塑料时,细菌细胞先附着在微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膜,随后分泌化学物质使聚合物长链断裂形成低聚体并氧化,产生含氧官能基。部分低聚体进入环境,部分被微生物摄入,通过人体的 β 氧化等代谢机制与柠檬酸循环过程产生同化作用,最终矿化产生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物质 。
微生物介导的微塑料降解实质由酶的分泌启动,包括酶与塑料结合以及在活性位点催化降解两个阶段。不同类型的菌编码不同类型的酶,不同生物塑料降解所需的酶也不同,但目前对相关酶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为解决日化用品中微塑料问题,国家已采取强制性禁用措施,同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微塑料滞留量。然而,鉴于水域环境将成为微塑料的最终归宿,深入探究微塑料降解至关重要。未来,可从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建立统一的微塑料分离与测定检测标准,开发相关检测试纸和家用降解产品;联合菌株进行生物降解,筛选高效降解菌;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工程技术提高降解效率;进一步明确影响微塑料降解的关键环境参数和性能,评估其生态风险 。
综上所述,日化用品行业在2025年面临着微塑料带来的严峻挑战。微塑料在日化用品中的广泛存在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凸显了开展微塑料降解研究的紧迫性。目前,虽然在微塑料降解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降解机制、高效降解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未知。未来,通过建立标准、创新技术、加强研究等措施,有望逐步解决日化用品中微塑料问题,推动日化用品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