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印染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技术迭代双重作用下,正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尽管行业在自动化控制、数字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整体智能化水平仍滞后于先进制造领域,设备互联率不足 30%、核心工艺参数自动控制覆盖率仅 45% 等问题凸显。随着 “十四五” 规划对智能制造的深化布局,2025 年行业有望实现智能化生产单元覆盖率提升至 6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突破 55%,逐步构建 “数据驱动、绿色高效” 的新型产业生态。
《2025-2030年中国印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十三五” 期间,印染行业智能制造从单点技术应用迈向系统集成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试点示范项目覆盖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连续印染数字化车间等场景,如山东康平纳 “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单位能耗降低 18%;华纺股份 “连续印染数字化车间” 通过设备联网和工艺参数在线监测,生产效率提升 25%。截至 2021 年,54 家企业通过《印染行业规范条件》审核,其中 32% 建成数字化车间,染化料自动配送系统、智能仓储等装备应用率较 “十三五” 初期提升 20%。
然而,行业整体仍处于智能化初级阶段:
技术应用碎片化:印花自动调浆系统普及率不足 25%,染化料自动输送系统仅在 15% 的企业应用,多数企业停留在单机自动化层面;
系统协同性不足:70% 的企业未实现设备与软件系统互联互通,MES 系统因企业管理模式差异难以标准化,跨品牌设备数据共享率低于 30%;
传感器技术滞后:关键工艺参数(如染液浓度、织物白度)在线检测依赖人工取样,智能传感器覆盖率不足 40%,制约实时控制能力。
印染行业形成 “间歇式染色” 与 “连续化生产” 两类典型智能模式:
数字化间歇式染色工厂
湖北某企业通过染色机中央控制系统、ERP 与自动输送系统联动,实现从测配色、打样到染色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订单确认后,测配色系统与自动滴液系统配合完成配方调试,ERP 系统同步调度染色工艺与物流配送,染色机实时反馈参数至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工艺误差控制在 ±2% 以内,水耗降低 22%。
山东某集团 “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 则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原纱到成品的生产周期缩短 40%,工艺参数自动控制率达 90%,成为行业首个全流程数字化染色示范项目。
数字化连续生产工厂
华纺股份构建全流程数字化连续生产线,通过设备联网实现工艺参数实时监测,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在线检测色差、花型符样等质量指标,准确率达 98%。基于历史数据建立的工艺相关性模型,可预测关键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结合使工艺调整效率提升 35%。染化料自动输送平台与生产总线实时通信,配送误差控制在 ±1%,生产调度系统实现订单交期、能耗等多目标优化,综合效率提升 28%。
核心技术自主化不足
MES 系统因企业生产模式差异难以通用化,市售系统与印染工艺适配度不足 60%,二次开发成本占项目总投资的 30% 以上;工业传感器依赖进口,高精度染液浓度传感器市场占有率不足 20%,国产传感器稳定性较国际水平差距明显。
设备互联标准缺失
不同品牌设备接口协议不统一,如染色机、印花机的通信格式达 12 种以上,数据整合成本高企。某调研显示,印染企业设备联网平均耗时 6-8 个月,跨系统数据对接成功率仅 55%。
复合型人才短缺
行业从业人员中,既懂印染工艺又具备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占比不足 10%,智能制造相关岗位缺口超 20 万人。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滞后,企业自主培养周期长达 3-5 年,制约技术落地速度。
加速全流程数字化改造
落实《印染行业 “十四五” 发展指导意见》,重点推动染化料自动配送、智能仓储、工艺参数在线控制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到 2025 年实现智能检测设备覆盖率提升至 5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突破 55%。
强化技术攻关与标准建设
针对 MES 系统适配性、智能传感器精度等瓶颈,建立产学研用创新联盟,重点突破设备互联标准、工艺参数软测量算法等核心技术。制定《印染设备通信协议规范》等团体标准,推动跨品牌设备数据互通,降低系统集成成本。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引导高校开设 “印染 + 数字化” 交叉学科,推行 “订单式” 培养模式;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工艺数字化、智能装备运维等定向培训,目标到 2025 年培养复合型人才 5 万人以上。
完善公共服务生态
印染行业趋势分析指出,依托行业协会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标准认证、案例推广等服务。建立行业大数据中心,汇聚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等数据,支撑企业开展工艺优化和预测性维护。
印染行业智能制造正从 “试点探索” 迈向 “规模化推广” 阶段,尽管面临技术、人才和协同性等挑战,但在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倒逼下,2025 年有望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智能化生产单元覆盖 60% 以上重点企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率提升至 65%;二是国产智能传感器市场占有率突破 35%,设备互联标准覆盖率达 50%;三是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单位产值能耗降低 15%,废水回用率提升至 40%。未来,行业需以技术自主化、标准统一化、人才专业化为抓手,构建 “数字底座坚实、生态协同高效” 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 “中国制造” 向 “中国智造” 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