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消费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汽车融资租赁作为汽车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从高速扩张向规范发展的转型。近年来,行业在政策引导下逐步回归本源,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差异化特征,同时与商业银行的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涌现。然而,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仍面临信用风险、合规挑战等问题,如何在监管深化与技术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 2025 年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
(一)政策驱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2025-2030年中国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自 2020 年 5 月至 2022 年 9 月,国家及地方监管部门累计出台 80 余项政策文件,重点规范 “名租实贷”“乱收费” 等乱象,推动行业回归租赁本质。2022 年以来,政策导向转向 “有序发展”,国务院及商务部等部门明确支持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与融资租赁企业合作,释放出提振消费与优化金融服务的信号。监管基调从 “强约束” 转向 “促发展”,为行业创造了更稳定的政策环境。
(二)市场竞争呈现差异化分层
当前汽车金融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博弈,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形成四大派系格局:
厂商系与经销商系:依托主机厂或经销商资源,以促进车辆销售为核心目标,覆盖全国 4S 店渠道,但金融专业性与风控能力较弱。
互联网系:以盈利为导向,产品灵活性高、覆盖品牌多元,依托线上平台引流,但渠道成本较高。
专业系:以金融机构为股东背景,专业化程度与风控水平领先,业务规模受资本实力驱动明显。
从市场份额看,汽车金融公司凭借股东资源占据主导地位,而融资租赁公司则聚焦 “长尾客户”,填补低门槛融资需求,但整体资产质量与资本实力仍有差距。
(一)主流模式与差异化探索
行业以售后回租为主要业务模式,流程涵盖承租人首付、租赁公司支付车款、车辆登记及所有权转移等环节。为实现差异化竞争,部分中小公司转向贷款促成与助贷模式。从营销渠道看,厂商系与专业系多采用直营模式,渠道把控力强;经销商系与互联网系依赖 SP 代理模式,虽能快速铺开业务,但存在渠道风险较高的问题。
(二)与商业银行的创新合作模式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积极与商业银行探索信贷合作:
线上保理池业务:以融资租赁合同为底层资产,银行通过大数据风控穿透承租人资信,受让未到期应收租金入池,实现全流程线上化运营,提升审批效率与风险预警能力。
线上直接保理业务:汽车供应商将应收购车款转让给银行,银行对接供应链系统与第三方平台,实现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与资金闭环管理,降低操作风险。
(一)核心风险类型
行业面临多重风险挑战:
信用风险:承租人违约、车辆价值波动等导致租金回收困难。
合规风险:“名租实贷”、违规收费等问题可能引发监管处罚。
操作风险:SP 代理模式下渠道管理失控、底层资产真实性存疑等。
(二)全流程风控策略
商业银行与租赁公司合作时,需从多维度构建风控体系:
参与主体优选:优先选择厂商系、资本实力强的经销商系及专业系租赁公司,评估其股东背景、风控体系完整性及资产质量历史表现。
严守监管红线:合作前与监管部门充分沟通,规避 “类信贷” 模式,审慎选择合规记录良好、无重大负面舆情的合作方。
交易结构穿透:重点核查直租模式底层资产合规性,回租模式需确保车辆所有权转移合法、价值评估透明,防范虚假交易套取资金。
风险闭环管理:根据租金回收期匹配融资期限,设置回款专户与保证金机制,动态调整风险缓释措施,利用金融科技实现承租人资信穿透与资金闭环监控。
(一)监管深化与行业整合
政策将进一步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推动中小机构退出,提升行业集中度。合规性强、风控完善的头部企业将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市场份额向优质主体集中。
(二)技术驱动模式创新
金融科技应用将更加深入,大数据风控、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将优化客户准入、资产监控与违约处置流程。线上化、智能化服务模式成为主流,降低操作成本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
(三)市场下沉与场景拓展
随着消费市场下沉,汽车融资租赁将进一步覆盖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汽车融资租赁行业现状分析指出,结合新能源汽车推广、二手车交易等场景,开发定制化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
(四)产业链协同与绿色转型
厂商系与经销商系企业将加强与主机厂的协同,推出 “租赁 + 维保 + 二手车回收” 等全产业链服务。同时,新能源汽车租赁占比提升,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2025 年,我国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将在监管深化与技术变革的双重作用下,呈现 “规范发展、创新驱动、风险可控” 的特征。尽管面临竞争加剧与风控压力,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及金融科技赋能,行业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汽车消费升级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未来,具备股东资源优势、风控技术领先及场景整合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推动行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