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力系统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逆变器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5年,逆变器市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通过对逆变器资源参与的惯量及一次调频市场定价机制的研究,探讨了逆变器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市场价值。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逆变器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在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基于化石燃料发电的同步机组比例不断下降,而风电、光伏等逆变器资源(IBRs)的渗透率逐渐提高。这使得电力系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低惯量特性,系统频率安全稳定面临更高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电力系统运营商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激励多调频资源提供惯量与一次频率响应(IPFR)辅助服务。2025年,逆变器资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其提供的虚拟惯量和一次调频能力成为保障系统频率稳定的关键。
逆变器市场现状分析提到逆变器资源通过不同的控制技术实现对频率变化的响应。现有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主要分为构网型(GFM)和跟网型(GFL)两大类。GFM控制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频率调节行为,具备惯量响应与一次调频的能力,类似于同步发电机;而GFL控制的核心在于锁相环(PLL),其通过PLL控制实现与电网同步。由于锁相环的固有测量延迟,GFL控制无法在频率跌落的瞬间提供频率支撑,但可以通过下垂控制来模拟同步发电机调速器的行为,从而提供一次调频支撑。这两种控制技术在提供频率支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基于这两种控制的逆变器资源在市场机制中的价值回报也有所不同。
为了激励逆变器资源提供惯量和一次调频支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能量-IPFR联合市场框架。该框架允许包括传统火电发电商、基于GFM控制的新能源发电商、基于GFL控制的新能源发电商等各类主体参与。在该框架下,建立了涵盖同步机组、基于GFM和GFL控制机组的调频模型,并刻画了系统频率动态特性。进一步,建立了联合市场出清模型并制定了合理的定价出清机制。该定价机制能够依据多类型资源的调频能力确定其对应的价值回报。具体而言,对于同步机组和逆变器机组,其惯量和一次调频系数的市场价值通过差异化定价机制得到合理评估。在算例分析中,通过改进的PJM-5和IEEE-118节点系统验证了所提IPFR市场定价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扩展性。
在实施所提出的市场机制后,逆变器资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算例分析,可以看出,与仅参与能量市场相比,火电发电商、基于GFM和GFL控制的新能源发电商在能量-IPFR联合市场的收益分别增加了79.68%、24.95%和27.39%。这表明,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设计,逆变器资源能够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经济回报,从而激励更多的逆变器资源参与电力系统的频率调节服务。此外,能量市场和IPFR市场的出清价格在趋势上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各时段内市场的供需关系。在负荷高峰时段,能量市场的需求显著增长,导致市场出清价格攀升至峰值水平。与此同时,系统对惯量和一次调频能力的需求也显著提高,相应地,惯量和一次调频系数的市场价格也会同步提升。整体而言,IPFR市场出清价格走势与频率稳定风险成正相关。
尽管所提出的市场机制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在频率动态建模方面,当前的研究采用基于惯量中心的均一化频率响应模型,未考虑系统中各节点的频率动态变化特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系统各节点频率动态差异增大,未来需要对各节点惯量和一次调频能力的出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在场景设置上,市场出清量和出清价格会随扰动场景设定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现有研究对不同扰动场景与价格合理性的关系探讨不足,未来需要结合系统功率扰动特性,研究不同扰动对出清价格的影响。最后,在出清模型实用性上,当前电力市场普遍以“备用容量”作为出清对象,若将“惯量”和“一次调频能力”转化为备用进行出清,虽然易于融入现有市场规则,但市场定价规则较为模糊。本文所提出的“惯量”和“一次调频”市场机制量化了不同控制方式所对应的价值回报,为市场机制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实用性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两种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有待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2025年逆变器市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设计,逆变器资源能够为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提供有效的支撑,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性的增加,逆变器市场机制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在频率动态建模、场景设置和出清模型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进一步完善逆变器市场机制,促进逆变器资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